1
几天前,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发布了预告片。
知乎旋即有一题:
如何评价《新》的预告片,有哪些亮点,票房预计如何?
作为铁杆星迷的我第一时间看了预告片,然后发回答:
伊人赠一手帕于公子。
手帕并无奇。
公子藏终生,视若珍宝。
即使最差的周氏电影,于我,其中意趣,亦大致如此。
新喜剧之王来了,
若问电影评价,也许褒贬,三种思维五种角度七种解析九篇长论。
若问看不?
看!
余字皆赘。
……
晚上有人评论:
“浓浓的情怀味儿。情怀可以有,但别泛滥。”
我看到时,想到的便是,这不就是在说“矫情”吗?
什么时候开始,“矫情”就成了一个万试万灵的词呢?
特别一点,就是矫情;
讲究一点,就是矫情;
有态度一点,仍然矫情。
才发现在所谓的“矫情”里,一个人无处可逃。
2
“新世相”曾经发起过“丢书大作战”,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可是当时也有一种批评的声音,那就是一个人“拿着书拍照发朋友圈”是一种很可耻的事情。
“新世相”的文章写到:
“好像,读书这种事情应该自己做了就好,发在社交网络上,就是矫情或矫饰。”
后来,“新世相”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装帧非常青春、粉红,“让它可以被拍照发在社交工具上。”
这同样惹来了非议。
“‘把红楼梦拍照发在社交网络上’变成了一种罪过。”
伊能静在微博上写自己享受当全职宝妈,喜欢厨房做菜。
有网友直怼“装模作样”、“矫情”和“作”。
世界的好,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评判建立一套规则。
世界的坏,也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评判建立一套规则。
这套规则随意、生猛、不负责任。
对错?谁管它呢!吼出来才重要。
往高地上一站,手一指,他们就可以振臂高呼:
“你怎么这么矫情!”
他们不仅定义了“矫情”,还指手画脚,顺便对你我也作了定义。
仿佛他们扯下保护色,一眼就看穿了我们。
上帝视角的感觉多美妙,盯着我们就像盯着可怜虫或者罪犯。
可是,那居高临下的样子,真的很扭曲。
加缪在《异乡人》中写道: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我有我这么做的权利,你有你那么做的权利。
你要北去,我自南行。
本来相安无事,又何苦绊我一脚。
把评判强加于他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思想暴力。
我还没反应过来什么是“矫情”,你已经给我戴上了浅薄的帽子。
去健身,发了一个朋友圈,“矫情”。
错过地铁,心情不好,发个朋友圈,“矫情”。
“我没有午睡真的会受不了”,“矫情”。
“我不能喝酒,身体会不舒服”,“矫情”。
今天得化个美美的妆,“矫情”。
对于眼中有钉子的人来讲,“矫情”是万能的。
我的高矮胖瘦、一颦一笑,都可以成为“矫情”的靶子。
你只要开口,便弹无虚发。
好的,我天生矫情体质。
可是,你又何尝不是嘴脸丑恶?
3
在《魅力,从保持仪式感开始》一文中(发表于“深夜疗心”),我写过这样一段:
一个人,要做到有仪式感,很简单。
可是在生活中,难免被人评头论足。
你稍微讲究一些,别人就会说:
“人也生活,你也生活,你咋那么作呢?”
“人也上班,你也上班,你咋弄那么多幺蛾子呢?”
“人也结婚,你也结婚,你咋那么矫情呢?”
遇到这样的人,你应当做的,就是送给他们飞机票,让他们滚出你的圈子。
道不同不相与谋。
我在珠穆朗玛峰,你在东非大裂谷。
兄弟,打电话都没信号啊,谈什么交流。
标签化很简单,“矫情”很好用,评头论足很过瘾。
可你活生生地侵犯了我。
真的,只好Say goodbye。
三观不合,八字再好,也是虚设。
与其相视为傻子,不如,相忘于江湖。
-END-
木末先生,哇,有点脾气
首发于公众号“木末先生
”
点赞、关注,快到我的臂弯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