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能正常说话时,我需要友谊,爱情,和一切好的享受我是一个正常的人。好听的音乐使我上升,爱人如己。
1949年5月时,沈从文老先生病情仍重,写下长诗《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以上几句便出自其中,它们很容易让人想到北岛《结局或开始》中的句子: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感谢张新颖先生编成这本《沈从文诗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不尽相同的沈从文——以浪漫为开始,以讽喻为终结,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被迫从自由走向虚无。
沈从文生平
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初次授课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徐志摩与徐志摩接触不久,沈从文也开始写爱情诗,进入他的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沈从文模仿过周作人、于赓虞等,代表作是《我喜欢你》: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
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有那有星子的夜里,
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
这首诗共3节,每节之间无关联,采用了周作人的代表作《小河》的结构。
显然,它是对法国诗的粗糙模仿,可这种形而上的怪诗很难被本土读者认可。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晚年沈从文
1972年,沈从文回京,写下《七二年冬过北海后门感事》:
依依宫墙柳,默默识废兴。
不语明得失,摇落感秋深。
日月转双丸,倏忽万千寻。
盈亏寻常事,惊飙徒自惊。
诗中饱含着自我嘲讽的意味,竟有遗老之风。与写于1975年的《高知赞》中“天才世上少,聪明人尽多。脸白有福相,心灵似八哥”对读,令人唏嘘。可知沈从文依然是沈从文,即使退到旧体诗的领域中,他仍然如此才华逼人。
“时遇共寂寞,生涯同苦辛。”捧着这本薄薄的诗集,读出的分明是一代人曾经的沉重——浪漫破灭得太快,最终只能靠讽喻来润泽灵魂。面对这些生命之诗,唯有垂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