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著名人物,他注重概念辨析,特别重视对概念间差异性的研究,提出了“白马非马”、“离坚白”等著名命题,而《指物论》则从指物关系入手,揭示了指和物的关系。
《指物论》自问世以来,向无达诂。诠释者或引诸子互证,或以训诂方法疏证,或从语言学、逻辑学、符号学等角度进行义理诠释,方法多元,结论不一。对于“指”是什么、“物”是什么,以及指物关系及其实质等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更为夸张的是可能读都读不通!
假如我说我有一只木桶,那么我说的木桶和你理解的木桶是一样的么?同样是木桶,实物却不同,那么我说的木桶到底能不能代表实物,让你理解我说的木桶是实物什么样呢?虽然你我概念中都是木桶,但是有可能我说的木桶和你理解的木桶不一样,比如大小不一样,产地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实用年龄不一样,结构不一样,木材不一样……所以你可能真的可能理解不了我说的木桶是什么木桶……
指物论 - 有趣又有哲理《指物论》
(主)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举例:我说的木桶不一定就能代表实物的木桶,而概念的木桶是不能代表实物木桶。但是天下的木桶如果名不符实,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用概念的木桶解释实物的木桶。
(客)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
举例:既然概念的木桶不能定义实际的木桶,那么实际的“木桶”可以被命名么?概念的木桶是实际没有的,抽象的存在。而实际的木桶是现实存在的,用现实存在的木桶给事物定名称有什么不可以?
(主)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举例:因为概念的“木桶”不存在于实物,而木桶实物又不能被指定命名,那么既然木桶不能被指名,而概念的木桶又不能指实际的木桶。木桶不能被概念的木桶指定,而概念的木桶和实际的木桶又名实不符,没有实际的木桶就不能指定概念的木桶,所以实际的木桶不是概念所指的木桶。
(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举例:如果木桶没有统一的可以认识的概念,那么各有各的概念,概念木桶就不能解释实际木桶。概念木桶不能指实际木桶而被认知,那并不能算被被指定。所以实际木桶和概念木桶名不符实,有什么不可以?
(主)且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举例:而且概念的木桶是天下实物木桶的指称,并不能说没有木桶的概念,就不能说事物木桶不能被指名,不能说没有概念就说没有事物和不能被指名认知,没有木桶实物和概念木桶,那么木桶就不能被认知,名不符实,物非名,名非物,如果没有实物木桶,那么概念木桶就不能代表实物木桶,如果有实物木桶,但没有概念木桶,那么实物木桶也不能被命名,如果固执的认为物不能被指,那么怎么实物怎么样才能算被指?
《指物论》的命题是什么?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回答三个问题
1.物莫非指。
2.指非指。
3.物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就能明白“指”和“物”的关系。回答什么是“指”和“物”是非常难的,争议也是颇多(具体可以问度娘)。但从逻辑角度出发试图来推理一下。
1.名家学术以“实”“名”之辩为核心。所以“指”理解为“实”所“指”的“名”
2.“物”通常理解为万事万物,但古代大多将“事”和“物”分离开来,所以物应该指的是具体的实物。
总结起来就是:概念与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物能不能被概念代表,概念又能不能代表实物。
有物才能有名,名实相符才能有名,名实不符不能算名。解决了命名规则,实物概念化的过程。
西方文化表达发展总是往具体化方向发展,而中国文化总是往抽象层次高的方向发展。越具体解释得越清楚,看得越仔细,越抽象能概括的范围越大,全局观念(整体观)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