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冗长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这部3小时的影片里有残酷、有泪水、有绝望、有恐惧,更有最本真的人性。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让我想起这部展现从残酷、绝望中催生出震撼的人性力量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利用战争发财。他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因为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而最后辛德勒的工厂却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因为这些犹太人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
看到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血洗后,辛德勒的良知受到剧烈冲击。他决定救赎犹太人。他舍弃所有资产,只有一个想法,保护尽可能多的犹太人,使他们免受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亡威胁。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
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最终辛德勒倾家荡产救出了1200名犹太人。
奥斯卡·辛德勒
从一个精明的发战争财的德国商人变成一贫如洗的救赎者,
他没有伟人雄才伟略的思想,也没有革命人士拼死的信念。
他好女色,所有秘书都是他的情妇。
他为了钱巴结贿赂德国军官而获得订单
他敲诈犹太商人获得资金和工厂,
他加入纳粹党,
以便免费使用集中营的犹太工人,
甚至救下他的会计
是因为工厂需要有高级管理人员,
帮他打理一切。
他开始救赎的动力完全来自人性最本真的力量——良知。
战后,临行前,辛德勒面对幸存的1200名犹太人泣不成声:
“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
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章——两条命……”
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
并将全体工人签名的说明信交给辛德勒,
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以证明他不是杀戮者。
工人们把假牙融化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
上面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辛德勒走了,人们久久地尾随着,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此后,辛德勒生活在颠沛流离中
他的生活要依靠来自世界各地“辛德勒犹太人”的资助。
很多人在看到辛德勒的结局时,会再一次用验证和庆幸的口吻说:“看吧,这又是一个好人没好报的故事。”
“好人没好报”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一句市井经验之谈变成了许多人的行事的准则。我们渴望生活中能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人,给予好人越来越苛刻的条件:既然是好人,那就不能有任何缺点,极尽神创造的人。
人们内心深处不仅害怕坏人,其实也害怕好人,因为成为好人的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压抑、遵守规则和放弃。在这个到处宣扬释放压抑和个性的时代,太多人摒弃自我约束,但是对好人的渴望从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于是大家把心中的好人条件投射到一个虚化的“完人”身上——好人还是留给别人来做吧!
辛德勒的事迹只是源自于基本的礼仪和人性,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极少再真诚地相信这些礼仪和人性了。弗洛伊德提出,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牵制住。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但是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良心的谴责滋味更不好受,“好人没好报”便成了缓解负罪感的良言。
《辛德勒的名单》自始至终都是压抑的黑白色,杀戮、血腥、绝望、泪水的沉重肆意弥漫。导演只显现了一个小女孩的红衣,也正是她的死亡彻底唤醒了辛德勒的良知。这一抹红色不仅代表着惨死的生命,更是人性良知崩放出的力量象征。
活在当下固然重要,但不忘初心,不忘却和不亵渎人性的本真更重要。
直至今日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辛德勒,他们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放上石块,以代表辛德勒救出的每一个犹太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