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图应该是源自古老的智慧。两河流域的部落长老为了教化族民,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之和谐。虽古老却似乎囊括了所有的人格类型。在九型人格类型中,有一种人格叫做完美主义者。
九型人格的划分是通过一个圆内的九角星,在九角星中,完美主义者和理想崇高者一起被归类于第一型人格。
我们独立存在,独立生活,有家庭有伴侣却也是独自过完每一分秒,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外接触,哪怕是自然空气宠物景物,我们也不是完全孑然独立的。所以种种环境影响我们哪怕是人格也会一分为二甚至更多,比如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他人的要求。完美主义者既然是理想崇高者,势必有自己一套方法论或者行动指南或者行为标准,不管是自创还是模仿,他们的践行都是有章可循。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人无完人是亘古不变的定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难能有哪位是完美无瑕的。完美主义追求自我完美,但是完美却是一个伪命题,这就导致了完美型人格的人并不快乐。他们或许是行动主导,以行动经验作为原驱动力,但是因为总是难以达成完美的状态,所以只能不断改进,达不到完美就达不到自我标准,那么快乐的开关总是按不下去。
追求自我完美纵然痛苦,要求别人执行完美也必然不会快乐。完美主义者的强迫性人格不分你我,只取决于拥有完美主义者人格的态度。所见所闻所想是否在预期之内,达不到如期将会如何施压纠偏。追求完美太累了。但是既然九型人格在公元两千多年就有出处,那么这种人格肯定是经久存在,到了二十一世纪肯定也是有增无减。人格本身没有正误,重要的是理性看待人格。
我深知完美并不美,人和完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因为我是完美型人格,所以我欣赏并享受自己的积极精进,哪怕也明白终究难以遂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断进步的,即可。
柳比歇夫一生和时间做成了朋友,他把每一天划分为事件和时间去记录,并且有月度及年度总结,所有事项一目了然,工作的分配,生活琐事,时间变成了什么,在他的日记本上总能找到答案。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难得可贵的是柳比歇夫深知自己不是完人,他也有世俗的情绪。他多次和友人书信自己并不是完美之人。
再次拥有婚姻时,他也幸福愉悦,在信中和友人分享激动的心情,甚至做学问都懈怠了。儿子去世后他依然伏案工作孜孜不倦,在日记本上甚至没有其他的异常。但是儿子的死其实让他伤心很多年。他那时候的书信往来无不在连篇累牍的回忆他的儿子,他痛苦,却克制,因为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他的日记看似古板,却坚持了五十多年,不仅是自己的宝藏也是一项科学贡献。不亚于那些研究论述。但是这种亲身验证的方法论,柳比歇夫也没有强加于人和人身上去效行。
追求完美并没有错,认知完美并不美,不完美才是常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轨迹,却改变自己快乐的心。毕竟,自己给予的快乐,胜于别人给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