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刷新了我对散文的认识,让我重新思考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重新认识散文,构建散文教学内容|读《散文教学教什么》一、重新认识散文这一文类
提到散文,我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五个字“形散神不散”。因为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这样讲的;我教语文时,我也是这样教的。这句被我们语文老师奉为散文教学的圭臬,其实并经不起推敲,是个伪命题。我们所说的“形散”主要指的是选材广泛,写作手法灵活多样、语言形式不拘一格。《白杨礼赞》形不散吧,《背影》也形不散吧。用这五个字可以来讲部分散文的特点,但并不能涵盖所有散文。把它奉为所有散文的普遍特性和基本特质很显然是片面的。
那么散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散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一个文类。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戏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小说”是纯文学,散文是杂文学,文学作品除了戏剧、诗歌、小说之外,剩下的就是散文。可见,散文是一个被剩余的文类。
他指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文学性散文。只要能够指明文类特征的文章,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演讲词、寓言、童话等,都从散文中剥离出来。按照这个标准,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共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鸟》七篇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要不要总结主题?主题之于散文是个伪命题。主题是用来分析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专用术语。如果非要用来分析散文,那也只能用来分析杨朔风格的一类散文。散文的特质就是抒发作者个人化的情思。
文学作品的阅读要通过把握作者怎么写来理解写什么,散文的阅读要通过体会精准的语言表达来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要关注那些有意味的形式。
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应该是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的表述主语应该是学生,不是“老师让学生”,应该是陈述句表述。即具体描述教师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状态,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能够怎么样。
例如《藤野先生》教学目标,专家给出建议: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情感。2,理解这篇散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独特的创作手法。两个子目标: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了解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
这篇散文主要不是写藤野先生,而是作者写往昔的人事物的感受。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藤野先生,但主要不再赞美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而是在抒发作者个人对藤野先生感激和敬仰之情。
子目标1,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产生的叙述效果,两种叙述语调就是语言风格,一种是冷静的、严正的叙述语调,一种是嘲讽的调侃的叙述语调。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作者在日本生存境遇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子目标2,明确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这是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为什么有两个我呢?作为回忆性散文,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是两种情感在交织。第一种情感是过去的我在当时事件事件中的感受,第二种情感是现在的我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换言之,就是此时心情对彼时心态的一种观照。这两种情感常常是有落差的。比如《风筝》当时的我?现在的我?两个我 在回忆性散文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教师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能够适度的分离和体会。这是两个我正在回忆性散文中的叙事功能。
作者在文中变成了两个我,当时的我有一种感受,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还有一种再感受。只是这 两 种感受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这是回忆性散文一个鲜明的文体特。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回忆性散文有这样一个写作特点。这样写便于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更丰富更丰厚。而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叙述视角,要么借景抒情,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即事抒怀,它往往只用一种叙述视角去写,作者的抒情渠道比较单一,但也可以很丰富深刻。
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统一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