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伯的《性,生态,灵性》是一本讨论宇宙进化的大厚本子,应该被归入科普类。书的内容非常庞杂,很不容易读进去。但这本书的简本《万物简史》,可能很多朋友都读过。威尔伯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糅合进化和层级两个基本概念形成的“全子”理论。可以说,威尔伯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关于进化和层级的“全子”理论之上构建起来的。
“全子”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思想可以简化为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更高层次系统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更低层次系统的背景。每个事物都存在于层级和关系之中,法无定法,万法空相;第二,较低层次的全子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到较高层次。较高层次的全子都涵括较低层次的全部特性、结构和功能;第三,每一个“全子”都四种能力,即保持自身系统相对稳定性的能力,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超越成为全新状态的能力,以及自我分解,自我蜕变的能力。
进化和层级,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涉及到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方式问题。自古东西方思想家就有大致类似的思考,那就是,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物质、生命、心智,所有的现象,都是某种大精神(如神、道、理、客观规律)的体现。存在统一体像一个巨大而完美的链条或网络,中间应该没有缺口。后人对于古代哲人设定的关于世界是一条“巨链”的思想,深信不疑,一代代科学家为了找到这条巨链上的缺口和缺环,前赴后继,促进了科学的持续发展。
达尔文等科学家试图证明,生命的进化是持续而且不断丰富而日趋复杂。进化论思想的创立,给这条给“巨链”赋予了一个方向,使其成为持续单向延展的“矢量”。既然万物都是不断向更高级状态的单向进化,那就自然产生不同进化阶段的不同层级。但在无机世界,物理学却发现由因果律支配的机械运动的宇宙机器最终将趋于停止,热力学不可逆的理论也宣告宇宙早晚要停止。所以《进化》的作者拉兹洛说“这是一个注定要停止的机械世界和看似更具活力的有机世界之间的持久的矛盾”。拉兹洛认为,正是科学发展存在的局限性,成为物理学和生物学,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出现分裂的一个内在原因。人们对统一的相互关联的世界观的坚信产生了动摇。
到了20世纪,人们终于看到了弥合这个裂缝的曙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从牛顿经典机械力学到热力学再到量子力学,人类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让人们洞悉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突然如大梦初醒,颠覆了自己千百年来对物质,对运动,对宇宙,对世界存在的方式的基本认知。同时,量子力学也构建了一个更加奇妙的平台,更加有利于让物质、生命和心智同台表演,更加清晰地揭示宇宙运行的统一性和关联性,实证古代先贤的预测。
威尔伯的“全子”理论则更近了一步,他宣告已经找到整个世界,不仅是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甚至人类的心智世界进化的基本路径和进化的层级。虽然威尔伯长篇累牍地引用科学研究成果来支撑这个结论,这种结论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量子力学、生命科学和超心理学的发展,正在把宇宙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引入全新的理论场域,每天都在给世界带来新的惊喜和困惑。因此,可以说,威尔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科学史和哲学底蕴,具有很高东方灵修成就的智者,他试图集成整合现代科学的成就,融入自己灵修的体验,形成一套观察世界,乃至成就事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非常野心勃勃的宏伟大业,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思想工作。
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一个问题,在科学发展加速的时代,哲人的出现非常困难,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的成就以具体科学发展,特别是成熟的科学结论为基础。如果科学成就,特别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成果日新月异,建构于其上的形而上学,还没站稳脚跟,就又要背起行囊重新出发,一直奔波在追赶的途中。所以有人认为,在当今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很难出思想大家,不是当代哲学家不智慧、不用功,看来是有其客观的原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