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鬼才佩雷尔曼》有感
虽说是一篇文章,但细细品味后却带给我很多感受。《数学鬼才佩雷尔曼》中的佩雷尔曼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天才,出生于苏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给了他很好的家庭教育。看到这里,我很想说读书的民族中犹太人是最多的,犹太人有很好的读书传统,有很高的精神追求,《圣经》被很多犹太人都当宝藏,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我们中国人呢?最看重的恐怕是金钱了,有人可以为金钱而卖命,却没有多少人肯为书而卖命,所谓的书痴,或许在犹太人里面随处可见,而在中国人里面却只能找到钱痴。
佩雷尔曼在读书时,为了钻通数学问题,哪怕在别人眼里是浪费时间的事,他却把老师叫到外面,想出一道题的另外三种解法,可以说他对待数学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读到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应试能手,缺的是佩雷尔曼的研究精神。
2006年,因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众人难以置信的行为,他坚决拒绝领奖,他认为成了引人注意的人后,将不能做保持沉默的宠物。曾几何时,我看到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有他那种淡泊的心境。1968年10月17日,瑞典驻日大使馆打电话给川端康成,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找个地方藏起来,怕成名后再也不能安静地写作了。福克纳在他获奖之后,罗斯福总统邀请他去白宫做客,他却拒绝了,并说:“我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兴趣去赴什么宴会”。贾大山曾被习总书记“赶鸭子上架”当文化局长,他不愿意做官,是习总书记生拉硬拽让他去当县文化局局长的。
他们的这些真实的需求位于内心深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数在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追逐财富、消费品和虚荣。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这让我联想到数学家陈景润,他的命运不公,生在了文化大革命年代,但他在那个时代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都说苦难出英雄,苦难出大师,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我们没办法体会那个革命时代的苦难,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苦,我相信大多数人走出校园,也只是把一部车、一个房子作为目标。我真想说一句:这算什么目标,人生要有诗和远方,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仔细思索,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吃得好、穿得好的人,缺乏的是具有真正德行的人;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学霸,缺乏的是学者;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聪明人,缺乏的是有智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