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我读博尔赫斯

我读博尔赫斯

作者: 也尘 | 来源:发表于2020-01-16 11:38 被阅读0次
    我读博尔赫斯

    人是有一种追求不同寻常的心理,是的,一定是的。

    我也是,初读博尔赫斯是在大学刚毕业,在三班倒的工作台边,一本不厚的小册子,《拉丁美洲文学卷》,淡黄色的书皮,精致对称的花叶托着书名。

    应该是只有两三篇文章,名字已经忘记,给我的惊讶不少。博尔赫斯总可以安排一个极其怪诞的情节,但是在结尾时又显示惊人的合乎逻辑和无缝过渡,让读者亲自说服自己,那个先前的怪诞是多么合乎情理-这是我对博尔赫斯作品的第一印象。我想这一点是契合了之前所说的“追求不同寻常”。

    断断续续的追寻,因为作者在中国的认可度低而告吹。博尔赫斯自己曾下过论断:“博尔赫斯代表着我所憎恶的一切……我只代表我自己……”,不知是否有一种宿命在里边。

    可是依旧心心念念。挑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来读,故事描述了间谍设计的情节,犹如穿行在错中复杂的网中,精巧挑出出错的珠子,最终串成扑簌迷离的珠串,借此达到最后目的,德国人需要的情报隐藏在汉学家的死亡中。读着书,你以为间谍是在寻找各种可能性,没曾想他早已设计好了每一步,但是却假装没有头绪,几乎要失败而归了,反败为胜,点睛之笔,宛如最后收紧渔网的线,只一紧,就完美结束,一切尽在囊中。

    之后陆续读了《恶棍列传》,笔下的恶棍是那些来到世界上就要冒险一把的人,而围观的人和受害者不知怎么就卷进了漩涡中,恶劣的行为居然没有激起我的恨意,也许作者想用这样的方式体现生活的无奈和更大的悲哀。

    虽然觉得一道菜好吃未必要拜访厨师,但好奇心驱使,我还是忍不住读了博尔赫斯的访谈录。

    详细的作品列表和介绍,谷歌做得会更好;是否因为拥护独裁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也不在详细讨论的范围。对一个作家的必要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得理解作品,但是过多的描述又会适得其反,先入为主,反而给阅读作品带来一些偏见和压力。

    被理查德·伯金命名为《原始神话》的访谈录,以轻松对话为基调,更多地让博尔赫斯谈自己的作品,他人的成就,事件的见解,人生的态度,这样是不是给读者一个更真实的博尔赫斯呢?

    我在想,博尔赫斯之所以这么神奇,这么吸引我,是因为他的态度映射在作品中,让作品独树一帜呢,还是作品的诞生所催生的深度思考反过来造就了作者的独特人格。

    比如说:博尔赫斯似乎完全不需要他人对他有任何感激的表示。他总是能让你感到,他才是心怀感激的那个人,你陪他聊天就是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比如说:这种对话对我而言不是辩论,不是独白,更不是傲慢的说教,而是和他人一起求索真知的过程。

    秉承这样的态度,访谈录基于博尔赫斯和伯金的互问互答。当谈及作者和其他作者的大量作品,讨论多是由博尔赫斯对作品最直接的态度聊开,渐渐扩展到一些构思,最后可能触及本质-博尔赫斯的态度。喜欢哪个作品可能要看读者的风格,出自作者的自我评价和解释确实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某些怪异。

    比如说:我不喜欢复仇,我认为唯一可能大仇得报的方法就是去宽恕,去遗忘,那是唯一的复仇途径。

    比如说:大家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不应该受到欺辱和胁迫。我在这场搏斗中会有什么遭遇并不重要,因为没人会把我当作拳击运动员或是搏击好手,重要的是我不能受到胁迫,因为如果放任自流,我会看不起我,别人也会看不起我。

    比如说:你看重的往往不是你所拥有的,而恰恰是你所没有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我在街上被一个陌生人侮辱了,我对这件事根本不会多加思考。我会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到,继续向前走。毕竟我不是为他而存在的,那他有为什么要为我而存在呢?

    至简的人生哲学,与孔子论语中人生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处。读书之所以会怦然心动,是因为内心纷乱想法在看到作者的精辟概括时,由衷地说:他说出了我心底最想说的。读书是一个独处过程,契合的观念是对自己探索的认可,是孤独前行中的一点亮光。求同和求异总是绞合在一起两条的主线,贯穿在人们的任何行为中,彼长此消。

    比如说:大多数人不去思考关于时间、空间或是无限的问题,把宇宙视为想当然的,把其他事物视为想当然的,就连他们自己的存在也视为想当然的,缺乏思考。

    比如说: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因为没事干而无聊。我有时也什么都不做,却不感到无聊。

    总要有所敬畏,这不是单纯的好奇,是对生命的一种尊敬,珍惜,真诚以待。缺乏思考的生活,没有达到生命本身所拥有的深度,是对宝贵生命的一种轻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博尔赫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rf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