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Geschichte~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武则天称帝后为何将都城建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武则天称帝后为何将都城建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作者: 尚宫女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22:00 被阅读45次

    武则天在洛阳建都,并将其定为神都,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即与李唐王室斩断关系,并削弱李唐王室的影响力而改朝换代。然而,如同武则天继位之后所做的一切巩固自己权力的努力一样,实际上最后都脱离不了李唐王室。即便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在忠于武则天的朝廷重臣眼中,武则天做皇帝也只是近似代家长的存在,她接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班,而她的儿子最后也必然是未来的皇帝。而且历史的最终走向也确实是武周政权最终消失,皇帝的位子重新回到了李唐王室手中。

    洛阳实际上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东都,但李渊建立大唐之后就将东都废置了,李世民继位之后又改为洛阳宫,一直到657年,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三年,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建议下巡幸洛阳,再次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且大肆扩建东都。之后的岁月里,李治在东都执政的时间超过了十年,洛阳和长安几乎同等重要。

    李治为什么如此重视东都呢?固然是与武则天的撺掇脱不开干系,更多的恐怕是要脱离关陇集团的束缚,为加强皇权做准备。当然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他曾经的枕边人改朝换代并在洛阳定都,将李唐王室折腾的死去活来。

    李治最后的日子也是在洛阳度过的,他去世后,其子李显继位为唐中宗,不过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寻到错处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让第四子李旦继位为唐睿宗。将东都定名为神都正是在唐睿宗初即位的几个月之后,同时改名的还有政府机构和官职等,比如将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原先领宰相之职的官员会在官职之前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到了武周时期,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代表的意思是相同的。

    武则天将东都改名为神都,又将长安交给刘仁轨镇守,实际上就是将洛阳的地位抬高到长安之上,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隐隐开始向李唐王室叫板,她要建立新政权,她要主宰这个国家,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改朝换代。

    要知道,李治生前虽然在洛阳待的时间比较长,但总归还是将长安做为都城,长安才是李唐王室的大本营,各个世家以及权贵也都在长安有各自的势力,武则天不再重视长安,正是为了与这些做个告别,重新在洛阳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即便期间有困难险阻,但总归比在长安建立政权要稳固的多。

    在武则天的刻意重视下,洛阳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这里,武则天用五年多的时间为称帝做了足够的铺垫,然后在690年的重阳节,被百姓和群臣再三请求登基,甚至当时的唐睿宗也上书要求母亲继位。于是,武则天终于坐上了梦寐已久的皇位,并且直接在洛阳建都,试图与李唐王室撇清关系,并且尽可能将政权的不稳固性降到最低。

    但是即便武则天不再以长安为都城而是以洛阳为都城,并且大肆捕杀李唐王室,建立属于自己的武周政权。但是,登基之后的武则天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即如何让武周政权长久下去?那么立嗣这个国之大事到了武则天这里真就成了天大的事,立侄子为太子的话,虽然是姓武但毕竟只是侄子;立儿子为太子的话,这倒是亲了,但是儿子却是姓李,这等于又把政权还给了李唐王室。这个问题让武则天纠结了好几年,才最终在大臣的劝说下将太子定为庐陵王李显。

    但是武则天执政末期安于享乐又有病在身,宠幸二张兄弟,最终导致了神龙政变的发生。天下重新回到李唐王室手中,而神都洛阳又变回了东都。

    当然武则天定都于洛阳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洛阳较长安地理优势明显一些,随着疆域的扩大,洛阳做为都城比长安更便利一些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以上所说的政治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则天称帝后为何将都城建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z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