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

作者: 孟浪之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08:08 被阅读125次

    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是恶的。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为有善,才有恶,因为有恶,才有善。在天地之始,民风未开时,其人不知有善恶,因而无善恶。假如人的本性是善恶,那么无论是天地之始还是现在未来,无论是否有善恶之名,善恶之实总是存在。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展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意思是善就是仁义礼智。人皆有四心,四心为善之端,所以人性本善。可是,人除了这正向的四心,也有反向的四心。它们是利己之心,欲望之心,自是之心,怠惰之心。利己是贪争之端,欲望是罪淫之端,自是是傲慢之端,怠惰是虚伪之端。恶就是人的贪争、罪淫、傲慢和虚伪,人皆有反四心,因此人性本恶。荀子就执此说,所以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为什么本性善恶之争千年不休?

    因为善恶非人本性。以善恶度量本性,是用重量单位度量尺有多长;用长度单位度量锤有多沉。

    善恶是人之事,以事论本性,无异于以一个人的面目论所有人的面目。有丑之人,因而人面本丑;有美之人,因而人面本美;有不美不丑之人;因而人面本不丑不美。有善之事,因而人性本善;有恶之事,因而人性本恶;有不善不恶之事,因而人性无分善恶。

    彼之善恶,非此之善恶。

    曾经的善,今日不一定为善;曾经的恶,今日不一定为恶;一个民族的善,在另一个民族不一定为善;一个民族的恶,在另一个民族不一定为恶;一个宗教的善,在另一个宗教不一定为善;一个宗教的恶,在另一个宗教不一定为恶;一个职业下的善,在另一个职业不一定为善;一个职业下的恶,在另一个职业不一定为恶。

    善恶随时间,随地理,随人群而变。

    如果人的本性也随时间,随地理,随人群而变,那就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群的属性。

    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不因时间,不因地理,不因在社会的位置,而变化的人的根本特征。

    以可变的善恶,论不可变的本性,不可。

    树叶向阳而生,树根向水而长。何处何事利于生存,人便往何处,便行何事;何事何处害于生存,人便避何处,便不行何事。

    人之本性,趋利避害。

    善有利于人,人趋之;善有害于人,人避之。恶有利于人,人趋之;恶有害于人,人避之。

    有人说,善必无害于人,恶必无利于人。怎么可能!

    善若必无害于人,天下皆善矣;恶必无利于人,天下无恶矣。所以,事实是,善常损人,恶常利人,只要把人限定于行事的人。

    有人说,那为什么有圣人?

    不是每个人都心有天下。看路边的凡人,为生活劳碌奔波。莫说天下,连自己的家人都快容不下了。

    趋利避害,利害的尺度是心的广度。心只有自己,则只做利于己的事,避开害于己的事;心有家庭,则会做利于家的事,避开利于己害于家的事;心有天下,则会利于天下的事,避开利于己利于家害于天下的事。所以人有凡人、高人、圣人之分。但不管何人,其本性不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的本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ne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