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定义
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传递和理解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观点及价值观的双向的途径
沟通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掌握沟通的技巧,需要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角度去思考。
沟通类型
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大类。语音沟通又分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语言沟通(主要有身体动作姿态,服饰仪态和空间位置)、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
沟通中常见的特殊障碍
1.信息源的信息选择和信息接受者的信息过滤作用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主观倾听障碍)
2.沟通双方的文化和态度因素所导致的沟通障碍(语言交流障碍)
3.沟通双方的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位差效应)
4.认知偏见造成的沟通障碍(主观偏见)
5.情绪、情感因素造成的沟通障碍(情绪同步)
6.人格性别因素导致的人际沟通障碍
沟通效率:
从上向下传达信息,只有20%--25%能够被下属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向上传达信息,最终能被正确理解的不超过10%,这种信息“打折”现象被称为--沟通的位差效应。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就像水流一般,由上而下易,反则难。
例:
顾客走进一家餐厅,点了一份汤,服务员上完汤刚刚走开,顾客就喊起来: “对不起,这汤我没 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份,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先生,这汤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有效沟通策略之一
关照对方,平等对话,凝聚教育共识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此说法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教师工作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学校直接面对质疑不信任。
所以要实现有效沟通,就要让交流的双方处在同一水平上
1.重要问题沟通时,除了语气语调平和以外,最好加书面的方式加以确认。(或电邮)
2.日常交流最好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尤其是和外行在一起时。(医患纠纷)
3.与老人和孩子等特殊群体沟道时,最好用特殊方式,如附身大声,蹲下来靠近耳朵等方式。平行交流的效率可达90%以上。
4.研究儿童的话语方式和沟通方式,研究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寻找沟通契机。
5.研究家长的社会层次,提升教师社会阅历,必要时曲线迂回。
有效沟通策略之二
巧用媒介,搭建新桥,实现有序対话
怎么和孩子说话?
你有事要跟孩子商量,做法是:
一、你坐在客厅沙发上,叫孩子过来,他站着,对他说。二、你坐在客厅沙发上,叫孩子过来,他坐下,对他说。三你敲孩子房门进去,他坐在书桌前,你站着对他说。四、你敲孩子房门进去拿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倾过身与他面对面说。五你,敲孩子阀门进去,坐在孩子床边,叫他也过去,坐在你旁边对他说。请比较一下这五个不同的做法,是不是一个比一个来的深入?
当孩子走过去,你把他叫住,开始说给他的感觉是随性的,但是当你叫他坐下来则比较正式了,至于你特别敲他的阀门,进去又特别拿把椅子跟他面对面更正式。最后一个则是另一种说谎话的方法,因为你特别敲门进去,又特别坐在他的床边,再特别叫他过去,使他不敢轻忽。而你选择坐在床边,不面对面又有软化和亲切的效果。
由此可知,行为语言的表现,说话场所的选择和讲话的姿势,都会对说话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这一点,当你冲动的想立刻把孩子叫过来训一顿,或想在餐桌上抓住机会说教的时候,请暗暗的告诉自己,忍一下,找个更好的机会,效果可能好得多。
有效沟通策略之三
基于体验,引导反思,促成自主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