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读来觉得很有些意义,特抄录如下: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这是圣人姐夫的名言之一,乡间无论贫富的庄稼人都把这句俚语口歌当经念。
当某一个财东被土匪抢劫了财宝又砍掉了脑袋的消息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慨叹着吟诵出圣人的这句话来。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覆论证圣人的圣言,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身体力行。
凡人们兴味十足甚至幸灾乐祸一番之后,很快就置自己刚刚说过的血淋淋的事例于脑后,又拼命去劳作去挣钱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能多买一亩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机运到来的时候绝不错失良机。
道理非常简单,读起来都能理解,但真正要按道理去做却又很难,因为我们凡人经常在看问题的时候,局限于自己眼前的得失和感受,跳不出自己眼下的认知。
这个财东的故事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一样,我们都知道要大度宽容,不要和人一般见识,都知道狗来咬我们了,我们不能去咬狗一口。
有很多人在给别人讲道理或写文章的时候,头脑清晰,逻辑分明,语言流利,但真正碰到有不懂事的人稍微侵犯自己的尊严,或者质疑自己的一些东西时,就会大脑充血,勃然大怒,甚至会动用一些手段,这样就和自己平时的主张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了。
我们也都知道,不能给孩子太好的成长环境,最好是让孩子经常受到一些挫折,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心智,让他们早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古老的斯巴达勇士时代,王子必须要被送到野外接受测试。他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与无情的大自然搏斗,在荒野中求生存。
他若不能成为真正的斯巴达人回到族人的身边,便将尸骨无存。
我们会为经受住这种洗礼的年青勇士喝彩,会赞叹,会由衷佩服。我们的孩子在现实中是用不上这样的残酷磨难,但适当的磨炼还是很有必要的,早日帮他们培养一颗坚毅而勇敢面对生活的心,不能让他们经受不住一点风吹草动。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明确表态,不赞成给子孙留钱财,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赞同这个道理,但现实生活和社会却很难允许我们这么做。
给孩子准备一个好的物质基础条件,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起跑条件,确实有利于孩子轻松成长。但不好过于专注于这些,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陪伴,爱的无条件的供养、个人价值的认可、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不是用物质基础堆砌出来的。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我们回到作品当中看白嘉轩,虽然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去努力做一个完美或者说正直的人,就像黑娃眼里的他的形象那样:嘉轩伯的腰太硬了。
但事实上,白嘉轩也做不到像朱先生那样,甚至相去甚远。朱先生绝对不会一心想去当族长,也不会发现那块风水宝地后想尽办法和鹿子霖家换地,更不会带头种大烟,即使是只卖给药店。
圣人难做,需要身体力行,跳出眼前的诱惑,像朱先生那样每天必读圣贤书,了解天下大事,心系苍生,一日之内尚要三省吾身。恪守着还有很多事比生命都重要,即使方巡抚死了,也要答应当初给方巡抚的诺言,去他的家乡教书五年。
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但可以适当给自己强化一些,提醒自己平时多注意一点,我们既然成不了圣人,那就努力成为一个稍微不错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