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习惯,是由练习内容、练习方法与练习意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的。
以下宛与洛将展开说明。
一、练习内容,规定了要练什么,和为什么要练习?
每一次的练习内容,每一首要练的作品,都应该有学琴者的目的性在其中。
比如,今天要练《五声音阶练习曲》。学琴者之所以选择这首作品,一是为了活跃手指,提升手指的速度与耐力。
二是感受调性,体会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的不同之处。
三是练习视奏能力。通过在较密集的音符中进行视奏,增加演奏者的反应速度。
但选择这首作品,有一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琴者的现有演奏水平,要达到或接近这首作品所要求的程度。
如果不符合这一前提条件,学琴者所选择的练习内容,就无法达到及时产生“正反馈”的效果,也就是无法让学琴者,练完还想练。
不能“上瘾”的练习内容,不是好的内容。
二、练习方法,决定了怎样开始自己的练习
轻松、有效的练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琴者,能不能愿意持续地练下去,直到形成练习的习惯。
就像上述的《五声音阶练习曲》。你可以选择每次只练一行的内容,甚至在练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只练几个小节也可以。
看起来比较慢,“扒”完这首作品,得用好几周的时间。但始终要记住一句话:慢就是快。
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慌里慌张地“扒”这首作品,看似已经练下来了,实际上处处是“漏洞”。
节奏不稳,缺音多音,音色也不统一……
这样的练习,很快就会“练不动”,只得回去“返工”。
这一来一回浪费的时间,早已多于慢慢练习、少量练习的时间了。
不认真、只图快的练习,是不可能形成练习习惯的。
三、练习意愿,表明了学琴者主动练习的想法与程度
当学琴者所选择的练习内容合理,所运用的练习方法得当,学琴者对于练琴这件事,自然便有了主动练习的意愿。
所以,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有很多时候,自己之所以不愿开始练琴,要么是练得太难,太多,从而导致不想去练。
要么是乱练一气,只求遍数,不求质量,觉得只要把练习时间用完,自然就会练出效果。其实只是在“磨佯工”。
科学的练琴,一定是较轻松的,也一定是让学琴者,主动就想练起来的。
其实只要能够形成练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学琴者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有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