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是一只蝴蝶。可是她可知,破茧成蝶有多痛;她可知,蝴蝶虽美,却注定飞不过沧海;她可知,就算横跨两个世纪,依旧躲不过宿命的纠缠。她就是苏雪林。
我看了一本书《中国才女的红尘旧梦》,记录在册的有林徽因,陆小曼,萧红等等,唯独一个苏雪林,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于是,迫不及待先翻到关于她的文章,想要知道她是何方神圣。
题记是她的原话:我是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仅余一页空白。抱着好奇心,继续往下看,才知道她一生也是如此的不易,命运让她在尘世浮沉超过了百年,或许是对她的补偿吧!
她是苏澈的后人,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有两大国宝级的人物,大陆是冰心先生,台湾就是苏雪林。她不但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学者,画家,多才多艺,与民国时期众多才女,并驾齐驱。
1897年农历2曰24日,她出生在浙江瑞安县。那时,他的祖父是此地的县令,父亲也曾考过秀才。母亲是传统封建社会的妇女,屈服于祖母,唯唯诺诺,从不敢有自己的言论,思想。母亲对苏雪林一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特别是她的婚姻观。
她能识字,多亏了祖父。祖父随任县令,但因为年少失学,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于是对子孙的教育,颇为重视。在家设立私塾,祖母不识字,但也听从苏雪林二叔的建议,让家中的女孩子也可以跟着先生识字。这就是苏雪林的启蒙,自幼聪明的她,在学习上更展现了不同于人的天赋。
后来,她跟着远方表叔学习。对于表叔的讲解,她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个时期,先生的权威是绝对的,她能如此勇敢,求同存异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她学了数千个字,开始迷恋上了小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她,让她如饥似渴的吸吮着书中的故事。
她的求学路,并不平坦。终于,小小的她长大了,要入中学了。她向往着,期盼着,却被祖母泼了一盆冷水,从头浇下。她怎么能妥协呢?她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向往,她寻死觅活,以命相搏,终于让祖母做了让步。
时光悠悠,岁月流转,她23岁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她也未能例外。家中人早就为她订了一门亲事。她的大学梦,眼看就要破灭了。男方也催促的厉害,毕竟23岁,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小了。
她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为此,她抗争,她食不下咽,夜不成寐,可她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呀!在祖母面前,在封建礼教面前,无异于蜉蝣撼大树。她疲倦了,她无力了,她甚至觉得,活着还不如死去。看着她奄奄一息,毫无生气的样子,母亲心急如焚。
她的母亲自从十几岁嫁入苏家,就一直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受尽了婆婆的折磨,从不敢有一句反驳的话,甚至连反驳的样子,都不敢做出来。为了孩子,她鼓足了生平所有的勇气,向婆婆求情。或许是祖母良心发现,又或者是祖母懒得再管,总之她再一次取得胜利,去了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旁听生。
她的同学有庐隐,石评梅,冰心等,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振动半壁文坛。可在这一众的才女中,苏雪梅仍旧是优秀的。她的老师有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她最喜欢的老师,是胡适。胡适去世时,据说她哭了20多天,泪水跌落化为尘埃,也化成了她笔下一篇篇令人观之落泪的悲戚悼文。
那个时期的北平,五四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苏雪林也卷入了那个大的浪潮中,潮起潮落,浮浮沉沉。母亲从不停歇的劳动,对祖母的言听计从;她为了求学,几经付出生命的抗争,被迫裹小脚的惨痛经历,让她对封建制度充满了抵制和厌恶。所以,对于五四运动,她充满了激情。
但是,她与庐隐,石评梅等又不同。她说自己是思想十分开放,行为万分保守的半新半旧的人物。
她觉得五四运动后,对男女关系有些矫枉过正。经受新思想洗礼的青年才俊们,都想要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女朋友。起初打着交流心得,交流学问的旗帜,但不久后就变成了恋人。对于家中包办的旧式妻子来说,被休就是奇耻大辱,从没有离婚之说。她们或许失去盼头选择自杀,或许看破红尘选择长伴青灯古刹,更有甚者被那个所谓的丈夫残忍杀害,家庭悲剧不曾停止,又各不相同。
在那个时期,她这样的思想值得我们称颂,但又不敢完全苟同。因为,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对于彼此来说食之无味,度日如年,也是一种折磨。对于苏雪梅自己来说,却是画地为牢,困顿了一生。
此后,她去法国留学,却待了短短的三年,本来的计划被家庭变故打败。她知道回国就是结婚,与那个未曾谋面,仅有几次通信的未婚夫结婚。
她的未婚夫,名叫张宝龄,成了了苏雪梅此生渡不过的劫难。虽然她知道,两个人性格不合,但依旧遵照母亲,与张宝龄结为夫妇。
起初,两个人还算是琴瑟和鸣,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在日积月累生活中,矛盾逐渐爆发。
张宝龄本身对感情就是一个淡漠的人,自小的家庭环境,父母对他非打即骂,让他对感情从不在乎。而苏雪梅是一个感情细腻的才女,这样的两个人,终究是不合适的。有这样的一件小事:夜凉如水,月亮高高的挂在空中。苏雪梅说:你看,月亮好圆呀。张宝龄扫了一眼:我用圆规画的更圆。
但是就因为那段曾经以为的幸福,化成了苏雪梅笔下如诗如画的文字,给世人呈现了一幅神仙眷侣的画面。当这段感情走到末路时,她年纪稍轻,完全可以另觅良人,但是她没有。
对于苏雪林来说,爱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术研究,这也为她日后一部部的著作,创造了可能。另外,她认为离婚,会成为她人生的污点。
1931年,她因为苏州生活的不如意,辗转到了上海,执教于武大中文系,与袁昌英和领书画,被称为珞珈三杰。这样的生活,陪伴了她18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慷慨相助,把自己结婚时的嫁妆,全部捐献给救国救民的事业上。在这一时期,她也创作了无数的抗日文章,对战争时期困苦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但是她对左派人物一向颇有微词,小的时候她就是一个敢怒敢言的人,长大后更甚,于是就有了鲁迅死后,她大发文章来批判他,也因此招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她无所畏惧。
在批判鲁迅这件事上,我们仍旧分不清孰是孰非。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信仰,所以当鲁迅先生的某些行为,让她难以忍受时,肯定是不吐不快的。只是,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她对灵魂人物的不尊重,何曾在意过她的想法?
1949年,她离开了武汉大学,奔赴了香港,这一年,她已经52岁了。几经波折,最后她定居在了台湾。这一生,她从不停歇,手中的笔,婉转了70年,著作40部,被誉为文坛的常青树。杏坛执教50年,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过了古稀之年,过了百岁,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烈。终于,在她102岁高龄的时候,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故乡的人,故乡的水,对于一个游子,有深入骨血,致命的吸引力,她何曾想到,有生之年,她还能回到梦中的地方。
1999年4曰10日,103岁的苏雪林在台南成功大学医院仙逝。她曾经说过:有一幢自己的居所,每天早上一杯牛奶,几片涂着奶油的面包。一个窗明几净的写作环境,晚上有个暖和的被窝,容我伸直身子睡觉,便其乐融融,哪来的寂寞呀!
我敬佩她有一颗淡然的心。我敬佩她对五四后,婚姻生活弊端的认知。我敬佩她对知识的渴求。我敬佩她敢说敢做的性格。
低眉尘世,素心生香,这或许就是她能够长寿的秘诀吧!人若少些贪欲,少些负累,定能在这个碌碌尘世中,安然前行。
网友评论
智者!
收录了,谢谢你的文字!
喜欢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