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生活在隋末唐初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后皈依佛门,做了个流浪四方的和尚。关于王梵志的人生经历,华姐姐在解析王梵志的《吾富有钱时》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王梵志擅长以浅显诙谐的语言描写民间疾苦和世态炎凉。他的作品大多蕴含了佛教禅理和生活哲理,广泛流传于民间,禅师们喜欢引用他的诗来宣传佛教行善积德的思想。
今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二首有关生死的小诗。
王梵志的诗大多没有标题,这两首也不例外,标题是后来人取首句做标题。
第一首的首句就是用土馒头比喻坟墓。因为坟墓的形状像个馒头。第二句把死亡之人比作馒头里的馅。细想一下,还真是挺形象的。
第三句是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死亡。第四句则指出死后躺在城外的坟墓里无知无觉,比不得生前的百般滋味。但死亡不可避免,抱怨死后没“滋味”也没有用,不如坦然接受。
这首诗以轻松又诙谐的语言谈论死亡,结合王梵志的僧人身份,这里体现了佛家对待生死淡然处之的态度。
第二首诗同样是讲死亡的不可避免,但调侃讽刺意味就强烈许多。
首句直接指出世界上没有长生不死的人,每个人都有一死。第二句说世上很多人非要追求千年不老,万年不灭。
第三句“打铁做门限”是个典故。
话说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善于书法,在当时名声很大,求其书法作品的人络绎不绝。为避免这些上门求书的人将门槛踏坏,智永就把门槛造得特别高,再用铁皮包住,这样就能经久耐磨。
后来就把富贵人家叫“铁门槛”了。
比如《红楼梦》里的妙玉就觉得自己看破一切,已经在铁门槛之外了, 所以她就自称“槛外人”。
因此第三句是说富贵之人想尽办法求长生,以为把门槛建的高高的牢牢的,就能阻止死神进门索命。
第四句是说鬼见了都拍手笑话:死期一到,再高再结实的门槛也没用。这里诗人嘲笑那些人做无用功。
纵观历史,妄想”人定胜天“长生不死之人还真是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始皇求仙药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听信一个名叫徐福的方士(就是古代从事炼丹求仙等迷信活动的人)的话,相信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上面住着的神仙有不死仙药。
为了求取仙药,秦始皇派徐福带着千名童男童女坐着浩大的船队入海。徐福过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仙人仙药,害怕回去后会被秦始皇杀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船队到了海外,一去不复返。
有学者说他们是到了日本,也有说是到了别的地方。这就有待考古学者研究证实。
秦始皇花费大力气遍寻不老仙药,但最终,他没吃到长生药,既没有长命百岁,就连秦王朝也早早灭亡了。
另外唐朝的皇家一直有指望吃丹药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传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唐太宗晚年食丹药的记载。然后唐太宗50岁就死了。
比较近的有清朝的雍正皇帝。据史学家考证,雍正皇帝派人在圆明园里炼丹。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
这些皇帝是不是因为吃丹药死的,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
皇帝举全国之力求长生而不得,那其他人求长生就更加是痴心妄想。古往今来这些人的失败,无不论证一个道理,就是每个人都会死。
王梵志的这两首诗客观的直面死亡,告诫世人不要妄图长生。因为死不可避免,那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活着的光阴,让人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