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推理小说——喜闻乐见的“杀人游戏”

推理小说——喜闻乐见的“杀人游戏”

作者: 素衣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7:41 被阅读132次
    图片源于网络

    作为崇尚理性的处女座,我从小就无法抗拒推理小说这种充满悬念和解谜乐趣的头脑风暴。犹记得初接触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时,才小学一年级;之后,便愈发兴致盎然地沉浸在世界经典推理小说的海洋里,常在假期从图书馆借回厚厚一本推理小说集,如同小跟班追随着书中侦探,见证一场又一场诡谲多变的智力交锋。

    在大学里,我也参加过几次推理社团的活动,和同好一起研究推理小说的发展和流派,赏析经典推理影视作品。记得当时了解到,推理小说源于精英阶层的消遣方式,自20世纪初开始在欧美等国盛行。恰巧最近读熊逸老师的《唐诗50讲》专栏,看到熊老师在讲到诗歌以意象动人时,将推理小说这种体裁作为反例进行对比,论述非常精彩:

    推理小说属于理性趣味的文学作品,好的推理小说虽然可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给人解谜的快感,却很难唤起读者深刻的感动。所以推理小说无论写得再好,都无法跻身于第一流文学的行列。
    黄金时代的那些推理大师,无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是约翰·迪卡森·卡尔,他们的小说成为经典,拥有全球范围里的亿万读者。但无论是哪位大师,都没有半分机会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是体裁的限制。

    这段论述让我深感触动,不但明白了为何推理小说会受到普遍的欢迎,还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更偏爱本格派推理小说,而非社会派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尤其是本格派的推理小说,实际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解谜游戏。作者掌握着全局信息,如人物关系、事件始末、作案手法等,并且作案手法通常还是所谓高智商犯罪;然后,迷雾笼罩下来,读者跟随侦探的第一视角,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搜寻蛛丝马迹,将各种证据拼凑起来,大胆推理小心求证,最终揭开一个极具震撼力和颠覆性的真相。我们不单在和“凶手”过招,更是在和作者斗智。这种设谜、解谜的互动感,是推理小说最迷人的地方。

    因此,推理小说通常不承载太多情感。在本格派的推理小说中,被害者和凶手都如同“工具人”,服务于推理情节的设计。背后的动机是否足够充分,被害者是否值得同情,不是重点;设局和破局间呈现的智力交锋,才是关键。所以,读者不需要对角色的遭遇进行共情,甚至会有意拉开距离,让人觉得事件本身不那么悲惨。毕竟,读者私心里是乐见事件发生的,否则哪有机会代入侦探的角色进行一番解谜挑战呢?就像年轻人所热衷的——这不过是一场“杀人游戏”。

    就像时下热门的探案综艺《明星大侦探》,死者NPC通常由硅胶假人“扮演”,参与节目的嘉宾们也会用戏谑的方式冲淡悲惨氛围,即便扮演死者“至亲”的角色也不需要一直表演出悲伤感。

    而我们从小看到大依然等不到结局的《名侦探柯南》,又戏称“死神来了”——它让男主角做一个无法长大的百年小学生,走到哪里都遇到杀人事件,全年遇到的事件数量平均下来每天解决几件都不够忙的……这种种不合情理的设定,足以说明我们沉迷于推理游戏的理性趣味中不能自拔。柯南案件里凶手的杀人动机通常也很简单甚至薄弱,寥寥几句便带过了,毕竟要创作者给数千个案件分别设置不雷同的、背后有很完整故事的杀人动机,真是勉为其难了。有时候读者也会调侃,如果在凶手伏法后,正要开始讲心路历程时,用一句“我对你的故事不感兴趣!”打断他然后押下去,似乎也蛮有趣的。

    至于推理小说中的社会派,如东野圭吾,则更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凶手和受害者背后的故事成为聚光灯的焦点。读者会受到震撼、感动、深思。作案手法反倒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用来推进剧情,或服务于人物塑造。有时候,作案手法甚至会由于读者被放置在上帝视角而遭剧透。这么一来,推理解谜的乐趣就会大大减弱了。所以,作为本格派推理小说爱好者,阅读社会派推理小说时容易堵心,一是为角色的遭遇和背后的社会问题堵心,二是为没有获得纯粹的推理解谜乐趣而堵心。

    最近一次获得推理乐趣的体验,是和朋友玩《明星大侦探》官方合作的推理游戏App《我是谜》,多人游戏会比较像狼人杀,单人或双人游戏则是协同探案的模式,每个剧本都是一个迷你的推理小说,如果碰到好的剧本,玩起来还是很过瘾的。

    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探案推理这种夹杂着悬疑、刺激、神秘的智力挑战,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我们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精神冒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推理小说——喜闻乐见的“杀人游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yw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