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沉浸在书中的归纳与演绎,逻辑与论证,离奇与反转中时,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充斥心头,这种感觉给予我一种很大的误导,仿佛所有我看过的、听过的、读过的都能被我吸收,而后为我所用一般。
两个小时后,我合上书本,从那种漂浮感与虚幻感中抽离出来。回归现实世界的我,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两只眼睛也由于长时间盯着书本而略感模糊与酸涩,这时,我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想法——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人间的烟火气。
不知不觉间,我已行驶在了穿越菜市场的路上。旋转着的理发店门口的霓虹灯,夹杂着的泥土粉尘的蔬菜瓜果,散发着的丝丝腥味的扇贝鱼虾,播放着“开业大酬宾,抽奖大放送”的揽客声,风吹拂着,雨拍打着,雷轰隆着,电闪烁着,在这里,我感受不到哪怕一丁点的学究气,只有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讨生活的场景。
烟火气,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之气,它很具体,很实事求是化、长久琐碎化,诸如今天你去了哪里,怎么去的,到了目的地后见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总之,越具体越好。
而与烟火气相对的则是理论气,亦或是漂浮气、虚幻气,用土话说,就是谁谁谁怎么这么不着调,一天到晚满嘴思辨、解析、方法论,妥妥的一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理论重要嘛?重要。实践重要嘛?也很重要。然而,若仅以结果论英雄的话,显然实践会更胜一筹,因为,理论大多是从书本上借来的,究竟他们适不适应你所处的现实生活,可能还要另当别论。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典故,话说,战国时期的赵国,原本有一个令其它六国闻风丧的组合——廉颇和蔺相如,可是,当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后,执意将廉颇撤回,反派了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与秦军交战,结果可想而知,一场溃败使得赵国由盛转衰。
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实践得出的真知才是自己的且也只能是自己的,你不能说,“嘿,我不去恋爱了,你替我去吧,然后,回来告诉我恋爱是什么滋味,品尝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谈一段好的恋爱……”这事听起来就很离谱。
拿我自己来说,自打从学校毕业以来,就开始从事教培行业,如此算来我在这行也算是摸爬滚打了5年。如果现在,让我翻开一本类似“如何做好教培行业”字眼的书籍,里面可能工工整整的写着,“学员线下咨询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你的第一句话要怎么说;学员试听结束,表示要考虑一下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应对;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向你抱怨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教授有冲突时,你又该如何安抚……”然而,书里面的内容毕竟还是人家的东西,看一遍能记住吗?根本记不住,即便记住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能生搬硬套的应用嘛?恐怕也不行。
再次回归生活,如果它真的是大多数人认为的以结果论英雄的话,那我却想问,“这里的结果是哪一次结果呢?又究竟什么才是世俗人眼里的好的结果呢?考上名校?进入体制内?当上CEO?财富自由?儿女双全?四世同堂……”我想,对于生活的看法,其他人的答案一概不算数,因为生活永远只是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才能对生活做出最公允的评价。
话又说回来,难道说在实践面前,理论就真的一无是处嘛?在我看来,实则二者就如同雌雄同体的动物或是植物一样,谁也离不开谁,进一步,也只有在二者融洽相处的基础上,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现实中遇到了问题,我能去书中寻找答案,它也的确能启发我,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待我若有所思的回归现实后,稍作调整的我,便能把漂浮的东西扎扎实实落到地面。
有学究气是好事,有烟火气更是好事,有二者的融合之气是最好的事。有了实践,就能在生活这条路上走的快,但同样该踩的坑一个都不会少,可若是有了理论指导,二者相得益彰之后,生活这条路不仅能走的快,还能走的好。处在各个领域中的我们,好像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把二者结合,才会发现生活的本质,进而从中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