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自己的骗局
你最近一次想要彻底地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是什么时候呢?
是某天醒来,突然恨透了这样浑浑噩噩的自己。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未来一年的计划,雄心壮志要去实现。却在第二天,照旧睡过了头。
是某个失恋或挨批的夜晚,你痛彻心扉,现实的寒冷让你寒彻骨髓,苍天啊,上帝啊,命运为何待我如此残忍而刻薄?于是你想要改变自己,你加入了各种成长、学习、听课的群,你买了厚厚一摞的书,你说,i want a better me.
三天之后,激情退去,生活回到原样。每一次尝试,你都更加努力,却莫名其妙地被狠狠地再拽回原地,每一次,你可能都有不同的借口来停止或者放弃——啊,最近好累。等工作轻松点吧。啊,最近身体不太舒服,等下次身体好点吧。
越是了解现代人的生活,越是尝试过种种流行的改变方法——学英语、减肥、冥想、健身,我就越坚信,我们大多数的改变行动,本质上都是自我安慰,somehow当安慰作用达到之后,我们都倾向于懒懒地躺回沙发上继续做一个葛优。我们的生命中,似乎缺乏支撑着我们能够持续向前,不断改变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离问题的本质,还差的太远了。
(二)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
你大部分的思考方式,是不是遵从: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然后解决问题呢?
比如,我发现自己的身材比较不好,那么原因可能是我吃的比较多,运动的少。所以,我要解决自己身材不好的这个问题,我需要少吃,多动。听上去,这个逻辑完全合理,对吧?
那么,这个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受的主要作用力:对好身材的渴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拉力,它促使着我们采取行动。
聪明如你,一定知道,所有的力,也有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当渴望好身材的张力形成强烈渴望后,它的反作用力是一个舒缓的力,大小相等,力量相反。那么,在反作用力上,可能会有两个结果:第一是你达到了目标。第二是你未能达到目标。这两种情况无法同时存在,对吧?
显然,我们难以维持长期热情的渴望,所有的秘密都在于这个结构中。认真看,一旦你能够理解这个结构,你就能把自己从无边无际的自我苛责和不满意中彻底解救出来。
初始状况在这幅图中,我们在两面墙中间,一面墙写着你的渴望,一面墙写着你不能拥有你想要的东西。你从腰部开始,被两堵墙上的橡皮筋套住。他们向你施加两个相反的力,一个是渴望,一个是舒缓。
当你不断努力时现在,你开始努力,你向着自己渴望的目标方向不断前进,显然,从图你就可以看出,渴望的橡皮筋张力越来越弱,而舒缓的橡皮筋张力越来越强。在这个结构中,每前进一步,你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稍不留神,就回被拉到你不想要的结果中。
当你自甘堕落到一定程度后你放弃努力,开始自甘堕落到一定程度后,你得到了巨大的舒缓和安慰。显然,你向着舒缓这个方向走去,它对你的拉力开始变弱,而渴望的张力开始变强。这就是大多数人在堕落和放弃一阵子后,又会重振旗鼓开始努力的结构。
我们大多数改变自我的尝试,都是在这三张图中不断相互循环。作者所用的词是”来回摆荡“。我们就像被困在这间屋子中,用尽全部力气,却总是被两条橡皮筋玩弄于股掌之间。
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吧?
(三)警惕你的“反抗,顺应”取向
所有物体都倾向于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运动。
当我们生活中某种部分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采取一些行动,而当这个不舒服减缓后,我们的行动也就停止下来。直到下一次不舒服继续产生,我们再次采取行动。这就是刚刚图所说的结构,我们来来回回,进进退退地在摆荡,却似乎总是在进行重复劳动。
当你感到精疲力竭后,我们往往会采取一些弥补性的策略,也就是,我们会“操控冲突”——为了避免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发生,我们倾向于不作为,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一再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并采取大量的自我安慰和合理化的措施。
当我们采取操控冲突的方式后,只有外在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我们才会去完成事项。通常,我们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策略,人为地增大外部压力,由此来逼迫自己采取行动。这种做法太熟悉了,因为,几乎每一个中国小孩,都是在这种行动结构下长大的:如果你不做作业,你就会挨打。如果你考试挂了,你就不能毕业或找不到工作。由于我们从小习惯了这样的反应模式,今天,当压力未能达到一定程度之前,我们绝不愿意采取行动,这也就是大规模的拖延症爆发的结构性原因。
你一定很熟悉自己的操纵手段:你擅长夸大后果, 来吓唬自己,来给自己压力。从而逼迫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我们聪明的身体渐渐适应这种操作手段后,你每一次都必须更加夸张,提供更大的刺激,才能激发自己去行动。渐渐的,我们对自己,对他人,都养成了这种“恐吓操纵”模式——如果我们再不爱护环境,地球就完蛋了! 听上去很耳熟,对不对?
让我们总结一下,每个人都倾向于将冲突控制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内,这样自己可以不采取行动而感到最舒服。接下来,到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在内心里夸大冲突的剧烈程度,内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苦闷后,再开始完成。之后,又开始等待到冲突缓解,就可以无所事事了。
你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随着你的行动,问题的张力变小,接下来你采取行动的力道也会降低。
我们就一直停留在这个循环中。
你是不是感到越来越无力呢?
(四)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思维
作者说,我们公司不招解决问题的人。
君不见,多少人夸耀自己的problem solving skills,,以自己擅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荣。作者却认为,喜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一定都长期处在来回摆荡的反抗顺应结构之中,缺乏持续的行动力,也会让自己感到精疲力竭。
要跳出这个框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愿景”。
一个更高的结构性张力,有两大元素构成:
1、对于你想要创造的成就之愿景。
2、对你的现状清楚的认识。
由此,我们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结构性张力:
一个全新的结构张力在这个结构性张力中,你开始体验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创造者忍受落差的能力高于绝大多数人,他们甚至将落差作为最有力推动自己的结构力量。
结构性的张力是创造历程的骨架,它是骨架,也是创造历程的引擎,也是整个引擎的能源。
而启动你的创造性结构,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情:认认真真构思你想要创造什么成果,然后好好观察你的现状,并聚焦在与成果有关的部分。
那你一定会问,哎呀,我不敢设定目标,就是因为我怕我自己做不到呢!凡事很难的,所以我还是期望低一点好了。
在这里,我不会鼓励你去做一个勇敢大胆的人,先赚1个亿就够了。相反,我会鼓励你重新审视——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清晰,明确,可以达到的?
也许是符合smart原则,所以,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肯定不算。如果你没有尝试过,不妨给自己定一个非常看得见,较短时间就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你现在一个月挣1万元,那么你可以尝试达到一个月多挣3000元。这个清晰的目标会拉动着你向前走。
此外,我们大量目标之所以流产,是因为我们很少认认真真地观察自己的现状:空有梦想,而不顾现实状况,永远都只会带来失败。
现实是,你刚刚勉强能写1000字的文章,每周才能挤出一篇。你却定下来一个月要写一本书的目标,这是可能达到的吗?是完全不可能的。
唯有精确地掌握现状,掌握愿景,你才能够塑造出结构性张力,让它成为创造历程的重要元素。
(五)创造者之旅:萌芽期,同化期,完成期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萌芽期中,作者给出的建议:做选择。
在萌芽期里面,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重点选择,然后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选择上。做选择是需要练习的,它是反人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经历痛苦和放弃。然而,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我们真正开始接下来的旅程——选择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吧,无论它是什么,当你下定决心去选择之后,你会发现,之前所有困扰你的事,都开始烟消云散。
请在“创造”的取向中做选择,请基于渴望而非避免的情感来做选择。请选择做一个健康的人,而非做一个不生病的人。请选择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选择避免一个无所事事的平庸人生。
我想要拥有的是_________
从现在开始,让这句咒语,为你服务。
当你做出选择后,你会不断再为了保持这个重大选择,而做出一系列的较小选择,这很好,我们在每一天的选择中:比如,我到底是看电视,还是写点东西,通过每一次的小小选择,来强化和坚定我们内心的重大选择。
接下来,你会来到同化期。从最开始的不确定,有些担忧,到同化期,你会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你会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景根本就不难,你开始广泛的学习,大量地同化知识,你甚至感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当你写作时,你笔下流淌出越来越多的惊喜。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感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这是创造历程中最美妙的时期,你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到了完成期,很多人,会在完成期的临门一脚退缩,败下阵来。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写的简直是垃圾,有时候,我们又会舍不得放手这个作品。接受,并坦然,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心态,一切已经结束,我们只需要完成。然后开启下一段创造历程,就可以了。
(六) 《最小阻力之路》,也许是当下最好的妙方
这本书,我在4个月之内,向n个朋友推荐,自己还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因为我发现,我们会太容易不自觉地掉入反抗--顺应的陷阱之中,自己浑然不觉。
如果你想激励你的船员,就带他们去看海。
如果你是自己生命的船长,你是一个一直在港口修补船只,等着风平浪静的人,还是一个向往珍宝岛就出发的船长呢?
也许,我的船更破,可是,我的心里有珍宝岛,而其他船长的心里,只有海上的狂风巨浪。
2016年9月2日,一次真诚的推荐。
本书目前只有台湾版本,希望近期能看到简体中文版的发售~
衷心祝愿我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开启自己生命的创造之旅。
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尝试永远失败?-- 读《最小阻力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