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字恋读书研习社读书
2017第一本书――《北大逻辑课》摘录

2017第一本书――《北大逻辑课》摘录

作者: 未知123未知 | 来源:发表于2017-01-06 11:09 被阅读24次

    这是我2017看的第一本书,本来打算看完后做一个详细的书评,但是通篇读完后,觉得书的后半段专业词汇较多,不是很容易理解,且有很多案例分析,更适用于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入门级别的读者。以下对于本书进行了一定的摘录,并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悟。

    1、我们在反驳对方意见时,一定要注意逻辑性。否则的话,不仅不能驳倒别人的意见,反而会被对手抓住逻辑漏洞。人们在辩论中常常依赖大量论据来质问对手,而其实,更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其在逻辑上的漏洞。只要对方的观点丧失了逻辑性,你的反驳就一举成功了。

    〔我的观点〕打蛇打七寸,辩论中抓住关键点最重要。

    2、“我以为你知道――误解彼此的省略推理”

    为什么人们经常觉得很难与其他人沟通?按照“沟通漏斗理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断衰减。

    假设一个人心中想的是100%的内容,他表达出来时可能已经漏掉20%的内容。而这仅为本意80%的信息进入他人之耳时,可能仅有60%能真正传递到位。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无法把那80%的信息全盘接收,听到不等于理解。60%的信息大约只有40%能真正被对方理解消化。当他进行反馈时,会像我们一样,表达的意思比心中所想的内容少20%,也就是说,沟通中真正能被对方理解并执行的有效信息仅有20%左右。

    严密的逻辑推理会把这些“已知前提”阐述清楚,将观点与话题限定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

    〔我的观点〕双方沟通时,首先便要在“已知前提”上达成一致,才能继续有效沟通下去。没有那么多的“我以为”,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说“我以为”呢?

    3、当我们与他人发生沟通障碍时,应当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犯了“我以为你知道”的错误,先找找自己的推理省略了哪些“已知前提”,再与对方确认一下彼此对“已知前提”的理解是否一致,这样就可以避免把自己的逻辑强加在对方身上,让“沟通漏斗”现象得到改善。

    4、如何让语言的逻辑变得更清晰

    首先,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不要偏离既定的中心。

    其次,养成归纳整理观点的习惯,凡事列出观点一二三。

    最后,对论述不够清晰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让整个观点的逻辑链条保持完整。

    5、有句俗语叫:“丁是丁,卯是卯。”其意思是形容某人做事认真,一板一眼。乍看之下,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丁”和“卯”的读音与字形相差很大,人们怎么可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呢?但实际上,这句话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丁”在《新华字典》里有多重含义。这里的“丁”指的是十二天干(即甲乙丙丁)中的“丁”,而“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的“卯”。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概念集合。

    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排在各自所属系统的第四位。所以,不少做事马虎的人,会把“丁”和“卯”当成“四”来用。而“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就会将这两个概念区别的泾渭分明。

    天干,地支,序数明显是三码事。提起天干时,只能说“丁”,而不能用地支中的“卯”与序数中的“四”来代替。尽管三者有排位第四的共性,但那并不是他们的核心特征。而概念的主要功能是描述事物的核心特征。如果概念混乱了,不仅逻辑推理会落空,连语言表达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混乱。

    〔我的观点〕其实我主要是被“丁是丁,卯是卯”这句俗语的背后故事吸引了,感叹一句古人的伟大。

    6、从根本上说,逻辑学也包含了人文性质。当逻辑从思维活动中缺位时,就意味着理性远离了我们的大脑。从这个角度看,逻辑学是促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支柱性学科。

    所谓社会理性化发展,就是指社会的规范化与有序化。社会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够发达,会导致公众对世间万象的认知变得偏激而情绪化,这将导致社会变得容易“失范”与“无序”。

    7、爱因斯坦说:“通常情况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很可能只是依靠已知的某个方法或技巧。而提出问题或某种可能性,那就证明我们已经开始从新角度去看问题,其中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这是科学进步的显著标志。”

    8,认知悖论

    〔我的观点〕专业词汇,可在日后查阅逻辑学相关书籍。

    9、思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判断的因子,判断是推理的因子,因此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组织,同时还是人们的思维保持正常运转的基础。逻辑学要求人们在进行思考时,首先要知晓准确概念,其次需要做出正确判断,最后才能让推理合乎逻辑。

    10、逻辑思维对概念有着极为严格的界定。因为,概念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体现着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对客观事物的阶段越准确,逻辑推理所依据的已知前提就越真实。由于客观事物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反映事物性质的概念,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便更改其内涵与外延。

    ……应注意一点:在同一个逻辑推理活动中,应该使用同一个概念,而不能中途置换。

    〔我的观点〕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说真理和谬误一线之隔,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逻辑的基础――概念。

    以上就是我对《北大逻辑课》的一些摘录和想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提出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第一本书――《北大逻辑课》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bt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