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一小部分。
好像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都是把朋友圈设置为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或者是仅展示半年以上的朋友圈。很多人自己说把朋友圈全部开放,总觉得一点隐私都没有,跟别人相处起来像是一个透明人。
他说:“我发现这个时代好像很多人都爱贴标签。”
我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说:“有个女孩喜欢我,当时她跟我告白,我对她没感觉,然后就说自己暂时没考虑过谈恋爱。后来隔了很久,她跟我说话。”
她说:“朋友圈仅三天可见都是无趣的人。”
我说:“后来你心情不好了,然后觉得自己并不无趣,是不是。”
他说:“我通讯录里的很多朋友都是仅三天可见啊,怎么仅三天可见都是无趣的人。后来她还说,难怪你没有女朋友,因为朋友圈不够精致。”
我说:“其实你不用理会,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想记录生活,就把生活中的小确幸分享在朋友圈,有的人因为碍于工作,或者怕被父母看到,设置朋友圈的权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她仅仅因为你的朋友圈就定义你是怎样的人,那你真的应该庆幸你们没有在一起。”
就像卢思浩书中的一段话:“很喜欢一类人,他们本身很有故事却不会夸夸其谈,善于发现倾听者的情绪并且及时克制转而变成倾听者。你会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又能感到他对世界的谦和。大概他们一路努力之后,发现了更多的故事,并且学会了从自身得到肯定和对他人尊重。有自己的坚持,不随意批判别人,不会引起他人的不适。”
谁说朋友圈精致的人就一定有故事;谁说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就没有阅历;谁说朋友圈空白的人就无趣。那也只是你以为,其实朋友圈只是一种记录,它什么也代表不了。
你一定也见过这种人,周末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图书馆看书,其实是玩了一上午的手机。深夜发了一条说说说失眠,其实是为了刷一种存在感。发了一堆跟好朋友的合照,其实只有她知道塑料姐妹花。
不要随意去追捧,就像微信公众号里面很多热文,不要去追不换微信头像的女生,不要去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男生…其实每个人写的东西,都是她自己思想里面的一种价值观,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应该自己去体验她真实带给你的感受,而不是试图从朋友圈了解她的所有,别白费力气了,你不会完全了解。
好像所有人的通病都是,加一个人先看她的朋友圈。然后再试图跟她聊天,接触。就像很多加我微信的人,各种说辞都有:“你是一个很重视友情的人吧,看你朋友圈都是你和你朋友的合照;你是一个很精致的人吧,看你朋友圈很整齐,像读一本书那样;看你朋友圈很正能量,想和你交个朋友;你很爱读书吧,看你发的东西都很文艺…”
你也不过是了解了我的部分,我也有崩溃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觉得特别丧。可是关于这些负能量的事情,我从来不会发朋友圈。你别多想,我并不是怕给别人带来负能量,或者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我只是觉得,你的负能量万能的朋友圈什么都帮不了你,无非就是下面多了几条关心的评论,可是那又能怎样呢,无济于事。
“有些事,说出来太矫情。不说太委屈,哭太没用,不哭太苦。”
关于成长,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每个人的眼光都不一样;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活得真实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未来里、别人会对你指手划脚但不会对你的未来负责;不要为了看似平坦的路抛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你会发现回到原点其实都一样。
你告诉她:“我有干净的生活,规律的圈子,中意的人,都不需要你的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