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至今,《东营之行》总算写完了。历时两个多月,八万多字。写完了,我松了一口气,背在身上的包袱终于可以卸下了;写完了,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小骄傲的,不管好不好看,也不管能不能成为小说,最起码我真的做到了把自己曾经的过往变成文字。
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因为我是从零基础开始写的。写之前,我什么都不懂,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小说。我边写边学,语言从生疏写到流畅;句子从口语化写到逐渐靠近书面语;段落从随意到大约知道怎么分。这一过程就如同一个新生儿,从不会动到爬再到站起来,下一步将是试着迈出第一步。从准备动笔到现在加一起共180章,正好代表了我自认为的蜕变过程。
曾经和一位文友讨论:应不应该按照现在的水平把最早的章节改一下。过程记不清了,最终的结果是不同意改,因为尽管以前的章节显得幼稚,恰恰却是自己进步的见证。我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管是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前的幼稚正好证明自己的成长。所以我采纳了文友的意见,只改了错别字,把原文保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我之所以要写我的过去,是因为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了。曾经那些不管是美好还是痛苦的经历都已成为历史,除了在脑海中留下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翻不起一点浪花,留给我的仅剩触景生情。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告慰我的过去。
我一直认真地对待我的文字,就像对待我的人生。我没法规划我的人生,但我力求把自己的文字规划完美。有没有思想深度我不敢把握,毕竟只是我的经历,但我尽量做到错别字少一点,标点符号用正确点,这是我对待文字的基本态度。感情都是相互的,只要付出总能有所回报,我只要一直对文字一往情深,那文字就算是座冰山也终有融化的一天。
我不想把我的喜好带进我的文里,我想反应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农民工。可惜,当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我带着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我悲哀地发现:所有人在我眼里都是有色的,或好或坏,或正经或风骚等等不一而足。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们有他们的喜好,有他们的愤怒。我想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写成他们的样子,奈何,我本身就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自然就有我自己的喜与不喜,于是,他们在我笔下被迫活成了我想的样子。
最典型的要数“小平头”了,因为罚款曾被我们笑话了一个多月,但每一次他都满不在乎。从我的角度看,他属于不学无术,道德败坏那种人,可我们从没想过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不去找难道还能去挖别人墙角吗?
花少量钱就能解决的事,如果做成挖墙角,那在道德上是不是更为人们所不齿。再从市场角度看,当今社会以“有需要就有市场”为准则,那就证明小姐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当了解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取笑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