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写到:“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后人就从这段描述中引出“经济人”的假设,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其中之一是丹尼尔·卡尼曼,他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什么心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的观念,提出人的有限理性。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在意识中处理信息,它是缓慢的,精于计算。
比如说,我问你1+1等于多少,你一定随口而出的回答等于2,那么如果我再问,19乘以99等于多少?你就一定要计算思考十几秒才能回答出答案。第一个问题你的回家就是用的系统1,第二个问题你的回答就调用了系统2。我们如果都用系统1或都用系统2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比如说我问你,摩西把多少动物带到方舟去?这个时候有的人会猜几百种,有的人甚至会猜几千种,但这都是错的,因为把动物带上方舟的是诺亚而不是摩西。这就是你一下子调用系统1来回答问题的结果,会容易出现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
情绪是夹在理智之上,所以人真的不是一个理智的东西。人在沟通回答的过程中,很多回复都是系统1马上做出来结果,比如我问你晚上吃什么,你可能随口就说火锅,或者西餐,但仔细想想,你现在上火了,不能吃火锅,或者这里附近没有西餐店,要吃西餐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你这一想就又说了其他的答案。第一种的回答就是用了系统1来回答问题,系统1的回答就是随性的,没有经过系统2的仔细考虑,但大多数我们在沟通中都是用系统1来应对。
因为如果你用系统2来应对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晚上吃什么?你开始陷入思考里面,我上火不能吃火锅,西餐厅距离太远去了不方便,我不喜欢吃湘菜,他不喜欢吃港式茶餐厅,昨天吃了韩国菜不好吃,吃日本菜太生冷容易拉肚子......,经过10分钟的思考,你终于得出了最终答案,但每次和你沟通都需要10钟的时间,这样是没人跟你沟通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做回复,做决策,有些是简单的,比如今天出门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有些是复杂的,比如选择工作、选择伴侣,大多数人都喜欢用系统1来做决策,所以有时候做出的决策效果并不理想,也有很多人做决策,事情的重要性与所花费的时间是成反比的。
比如说很多女生会为了买一支几百块钱的口红到处看达人的推荐,达人的测评,而到了需要选择一个好学校的学习、一个专业的进修,一个伴侣的陪同,会咨询身边的朋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做了简单的决策。
人是非理性的,人也是理性的,我们要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做好取舍,明白什么时候该用系统1做决策,什么时候该用系统2做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