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可能是因为上学时确实是不够用功,所以工作以后,越发的喜欢读书甚至前些年还希望通过考试督促自己学习更多东西,试想如果上学时能有现在一半认学,可能当前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少改变。当然那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呵呵……真正和《黑天鹅》邂逅的缘由是有同事提及他们团队自发形成的读书社,作为爱学习、爱思考的上了一些年纪的小海绵,我自然是想第一时间参加的。因为我相信,开卷自然会有益。
初识
很快,我加入了读书社,当前在读的书籍是《黑天鹅》,一本经济类、金融圈的非小说畅销书。这个类型的书本不在我原计划的阅读范畴,但秉承开卷有益的想法,总不好刚加入读书社就不参加活动吧。所以便在上下班的开车旅程中开始听书。
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右。认识黑天鹅,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不可预知的未来中获益。
虽然,开篇前就已经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概念,但我其实从内心深处并不是第一时间就认可这个理论的。我只能认同会有罕见的、个别的突发时间,确实可能会有较大影响力,但现代世界被黑天鹅事件影响和左右是我不太认同的。还有一点,就是既然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的,那如何才能从不可预测、不知是否能够发生的未来事件中获益呢?……带着一系列疑问,逐渐我听完了全书第一遍。
重复与思考
读书,我坚信将书读薄、读厚、再读薄,这个过程是很必要的,所以一段时间内,我重复多次听/读《黑天鹅》全书。包括应对工作中的某些问题,我都喜欢多维度进行分析、思考、重新审视,以期有更多思路解决问题。所以在不断与《黑天鹅》熟悉的过程中,我的思想也开始有了些微的变化,有些认知也有了一些调整,当然我可能是个比较固执的人,也有一些想法根深蒂固。
1、 了解了一些新的概念: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
2、 认可了一些作者的观点:
a) “信息的处理和提取是有代价的”“历史事件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历史是模糊的,只有存在的/胜出的人才能书写历史。我们更习惯用已知的、认识到的理论或现象解读全部认知。
b) 用一个反面的案例就能摧毁论点,而不是使用更多的、不可完全枚举完的案例去证明它的正确。
c) 关于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诚然,确实有些信息和数据是呈现平均斯坦的性质,而另外一些信息和数据是呈极端斯坦的性质。用这样的理论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也挺好,可以很清晰地、更加精准的、在适当的场景下使用适当的信息。
d)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3、 自己的些微想法:
a) “我们需要首先通过研究稀有和极端事件来了解普通事件”不完全认可。既然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那么格格不入,那为什么不单独讨论,为什么一定要mix在一起,一定要用属于极端斯坦的理论的稀有和极端事件去研究、去了解属于平均斯坦的普通事件呢?
b) “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存在即有道理,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调哪一类事务更具备主导性?未知的极端的就一定是具有主导性的么?为什么不能是可预见的事具有主导性呢?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对于未知事物,其影响力通常情况下会相对较大。但毕竟生活中有90%的概率看到的、经历的更多是可预见的事物。
c) “进入沃顿后的一两年,我发展了一种精确但奇怪的能力:猜测罕见且出乎意料的事件”。如果一件事情能被预测,那它还是黑天鹅事件么?和前面黑天鹅事件的定义不符。同样,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佐证也都是在使用一些已经发生过的突发事件、历史事件做证据,这种证明方式也书中极力反对的思路是如出一辙的,这个逻辑确实不太具有说服力。
d) 我们更习惯用已知的、认识到的理论或现象解读全部认知。但不这样做,我们的认知如何延续呢?难道因为有不确定性的事情存在(暂且不论是否发生),就要推翻现有的认知甚至因为意识到这样的存在就不再对现代社会进行解读了么?会不会因噎废食呢?是否《黑天鹅》这本书中过度强调了突发事件、不确定事件的重要性、影响程度、以及对现有大部分现实生活的意义?
e) 项目管理理论中有关风险管理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对于任何一个已识别风险,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其中定性分析中包括: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我个人理解黑天鹅事件的本质就是发生概率非常低,但影响程度却非常大的、不容易被识别的风险。甚至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越是偶然发现的问题/不容易复现的问题,其影响程度可能是越大的,至少比你预期影响要大。其核心就是偶然发现且不容易复现,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它可能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那部分……
后续
还未到提交读后感的时间,思考还可以继续……( ̄▽ ̄)”
思考真的一直在继续……
不得不承认,改变永远是最难的。似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空杯心态,如果从翻开这本书开始,就完全空杯的话,以上很多的思考都是无意义的……可是,如果每看任何一本书都能做到完全空杯的话,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种话是不是也就无意义了呢?就像我们不仅要做一本书内知识的贯通,还要做多本书、多知识层面的融合,就像我们做项目管理,不单要从单体项目环境去考虑项目中的问题,也要跳出单体项目,从多项目、多产品研发、大环境去综合考虑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知易行难,但只有知道的越多,才能知道更多自己可以提升的、需要改进的。共勉!💪 (ง •_•)ง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