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初中的经历,有段时间我数学特别好,经常给班级的同学讲题。
当时哪怕是数学老师在,同学有不会的数学题也会问我,而非问老师。因为我会很有耐心地给对方讲解,A方法对方没听懂,我就会再尝试B方法,一直到对方明白为止。老师也会站在旁边看,讲完之后,老师看着我笑,说“比我的方法还简单”。
但是,我无法这样耐心地去对待亲弟弟。
放学到家,弟弟有不会的数学题问我,我给他讲了一遍,他不明白。我立马火冒三丈,“你怎么不会呢?你怎么那么笨……”,面对这些话语,他低头沉默不语。后来被打击多次的弟弟再也不问我了,而是选择了不做,或者到学校问其他人。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我最希望弟弟可以会啊,但为何会伤他最深?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我却无法帮助到对方。是数学的能力问题吗?显然不是!是心理能力问题!
我执——因为你是“我的”弟弟,你无形中就代表着我的一部分,我就会对你有更强的期待、执著,我希望你可以尽快会。倘若做不到,我就会极易愤怒。
而对于其他同学呢?他们不属于我设定的一部分,我的内心没有“希望你可以尽快会”的期待,反而感觉你不会是正常的,那我就搞明白你是卡在哪里了,转化思路,让你明白就好。更容易放松、充满耐心、换位思考。
这个过程我执相对比较弱,反而更容易看到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的感受,进而给出适合的方案。
那么此刻怎么办?既然对于陌生人、朋友执著比较弱,那就把对方当成一位成陌生人、或者朋友,而非亲人、爱人——改变他们在我内心的定位
而且事实上,当我面对他们愤怒时,那一刻他们在我的心灵世界里不是亲人,而是仇人,是故意跟我作对、不按照我设定路线走的人。
当我看到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更快乐的时候,那一刻在我的心灵世界里,他们是亲人,是我的一部分。
我内心对于对方的定位,才是情绪的根源,而非外在的关系。我是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而非此生外在世界。
把他们当成陌生人——看着眼前的刘同学,生起一种感恩之心,谢谢你的陪伴、付出;心中浮现出弟弟的样貌,感觉到一种疼惜、忏悔,当初我所做之事感到抱歉,也很庆幸他身上具足的信心、力量,能够顺利成长。
把亲人设定为陌生人、或者朋友,内心会心怀感恩,珍惜我与他们此生的因缘。
转头我对刘同学说:“对不起,我说的那句话真的太狠了,给你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对方的表情瞬间由阴转晴。
把亲人设定为陌生人、或者朋友去看待,更容易把彼此看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理解、慈悲。
站在刘同学的角度思维,生病时身体痛苦万分,心理又怎会有力量给予他人支持呢?希望我可以3天后再商议、购置书架,已经是尽了全力。而且难受的时候,身边人却幸灾乐祸,内心又该是如何煎熬!
内心的情绪消失了,进而早餐事件,与之平等沟通,提出自己的观察、感受、需求。对方给予我回复,我才明白原来不是他不愿意做,而是他之前做完,被挑剔了,所以他干脆选择了不做。
而且这段时间虽然没做早餐,但是他经常主动承担刷碗的家务,也是努力与我一起在分担。但是之前,当我觉得你是我的一部分时,却只能看到他的不足而非付出。
跳出这份“黏著”,我才有能力去看到对方的努力,对方身上良善、向上的力量。
真正黏著我、挡住我视线的大山,并不是对方、更不是关系,而是“我执”,因为“我的”而期待、设定、执著、痛苦……
而这份“我的”,其实是可以缓解、甚至去除的!把“最亲近的人”看做“陌生人”,不会冷漠,而会多一份尊重、理解,更容易利益到对方!
心里的黏著去除,愤怒烟消云散,心才会变得宽阔、自由,自利利他!
"
解决方案总结:
1、首先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和时间,陪伴自己
2、合理地宣泄愤怒,让愤怒的心声奔腾而出,去倾听愤怒要说什么——可以借助书写的方式,帮助自己觉察这个情绪背后的需求、它的生起、长大
3、改变内心的设定:把“最亲近的人”看做“陌生人”,重新去看待对方的身心状态,当时的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重新解构当时事情——从黏著的关系中抽离出来,让自己有能力去体会对方的感觉、需求
"
关键点:改变内心的设定——把“最亲近的人”看做“陌生人”,去除贪执之爱,距离产生美!
想要更好地利益最亲近的人,不完全取决于你拥有多少钱、花了多少时间,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拥有去除贪执之爱的能力并找对方法!
这篇文章是下面👇这篇的文章的后半段: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最亲近的人愤怒?(点击即可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