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缺席是无法弥补的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最近网上的热点,考上北大考古专业的钟芳蓉,一个留守女孩,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
她8个月大开始与爷爷奶奶生活。她的母亲提起往事,提起狠心把孩子留在老家,还忍不住流泪。
01
钟芳蓉说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妈妈更像是影子,永远在电话里。
她童年经常疑惑,在心里追问:为什么我的爸妈不在身边?为什么他们不能天天回家吃饭,对自己问寒问暖?
她坦言,在内心里,她自幼和父母都不亲。一年见一次,感觉陌生,小时候甚至不好意思将“爸妈”喊出口。
常年留守在老家的孩子,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的陪伴,他们失去了和父母的链接,心里没有对父母过多的依赖和亲近,有的是隐秘的悲伤和孤独。
钟芳蓉长大了,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他们对自己的爱,但是童年缺失父母的身影和拥抱,将会缺失一生,往后会在某个瞬间跳出来,成为她心里不再消失的隐痛。
她的妈妈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期望女儿以后的生活里,不再承受和孩子自小分开的痛苦。
留守的孩子都知道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自己,但他们的难过是真实的,是年复一年的。
他们羡慕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是真实的。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
孩子需要的很简单,他们不在乎父母是否与良好的物质,不在乎是否有美味的食物,只要父母的陪伴。
和父母在一起,一个小玩具就能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和父母在一起,简单的饭菜就是美味。
大人可能想不到,一个拥抱对孩子有多重要,一个小故事让孩子多么沉醉满足。在孩子的心里,他们并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看不到大人忙碌的目的,他们的眼里心里都是父母。
02
听过一位朋友童年的经历。
70年代,她的父母在新疆支边,舅舅觉得西北气候和生活条件太艰苦,就把她留在南方的城市抚养。
她说有一年父母来看她,她坚决要求跟父母去新疆,无论舅舅怎样挽留都没用。
那些西北艰苦,西北落后,西北条件差的话对她毫无意义,她什么都听不进去,就一个心思,跟父母走,去哪里不重要。
她说自己在心里早早就埋下种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在远方。她常常盼望他们来探亲,然后跟他们走。那是一种直觉,也是一个固执的念头,就是一定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她的坚持最后让父母妥协了,但是舅舅提出如果天亮去坐火车的时候她醒来了就走;如果是睡着的,父母就自己回新疆,她同意了。她说那一夜,她没有好好睡。一直保持清醒,等到天亮,和父母去了新疆,在他们的身边长大。
回想起来,她说那是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事,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由他们言传身教。童年的心里是满的,再也没有空洞,没有担心。更不会去想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
60,70年代,又很多支边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留在了大城市,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成人。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和父母的关系疏远,一直很难亲近,也一直无法走进对方的心里,成为了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和痛。
有时候大人觉得为孩子做了好的选择,让他们有好的前途,好的生活条件。父母却没有想到是这样做让孩子失去了人生最自然的,最重要的爱,那就是父母的陪伴。
03
父母的缺席是无法弥补的痛。
照片上这个孩子,得知父母要回去上班,把他留在奶奶家。他急急忙忙跑进屋里,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赶出来要和父母一起走。
而打工的父母早坐了公共汽车走了,他追在后面伤心地哭,拼命地喊爸爸妈妈,看着都心痛。
很多留守孩子都有追车跑的经历,他们盼望节日,父母可能回来;他们害怕节日,因为节日一过,父母又走了。
于小静,一个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她说自己一直都胆小,因为一院房子里只有她和奶奶,她常常害怕万一家里来了坏人怎么办?晚上来了小偷怎么办?小小年级,这种害怕的感觉一直困扰着她,她盼着过年,又害怕过年。因为父母来了热闹,走了她感觉更加孤单无助。
只要父母在身边,孩子心里的安全感就在,孩子的快乐就在。
做为父母,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想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童年的时光错过了,再也无法弥补。童年的温暖缺失了,再也无法找回。
作者:安然,喜欢数字也喜欢方块字,喜欢分析也喜欢写文的注册会计师。 在文字世界里相遇,共度未来时光,一起成长。公众号《安然见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