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看了复旦老师陈果的演讲后,我问了小果一个问题:你是希望别人喜欢你,还是希望自己喜欢自己?
话说出口,又觉得有些拗口,正准备换一种提问的方式,小果却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当然是希望自己喜欢自己啊。”我很惊讶,或者说,惊喜!
又问:“你为什么希望自己喜欢自己呢?”
小果这一次想了想,告诉我:“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然后做了一个超人的姿势:“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那一刻,我笑了,发自内心地给他鼓掌。
之后,我又在朋友圈里提了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说更希望自己喜欢自己,或者说两个都选。
只有一位朋友说:更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恰恰这位朋友在我看来,是一位真诚,且随心的人。
并非其他人就不够真诚,而希望自己喜欢自己的确是内心的想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真的很难做到。可能情不自禁,可能身不由己,虽然想成为一个自己喜欢自己的人,但最后却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去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能够自己喜欢自己,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却又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喜欢自己,他的未来是所有人都无法预估的。
可遗憾的是,很多的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
2
朋友那天给我讲了她同事在教育方面的困惑。同事的小孩今年十岁,可遗憾的是,虽然帅气可爱,但却极度地自卑。
朋友的同事对小孩的要求特别高,采取的是批评式教育,经常使用激将法,“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为她的口头禅。
那次同事的小孩单元测验考了95分,算不上顶好,但肯定也不能说差,可同事却直摇头:“这才小学,95分有什么用啊?你知道小升初的时候为什么要靠奥数来分班吗?因为98、99和100分的孩子太多了。”
道理上,是没错的,但别人家的孩子再天才,那也是别人家的不是?
可同事不这样认为,自家的孩子一不笨二不傻又不缺根筋,凭什么就比别人差?
不止分数,同事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挺高,甚至饭桌上都用英式贵族的进餐方式来要求。“其实她自己还是在农村长大的。”朋友笑着说。
同事的口头禅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阳光,再看看我们家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大方得体,再看看我们家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独立自主,再看看我们家的”……这样的话说得多了,孩子便越来越怂,越来越沉默,也离她要求的“优秀、阳光、大方、独立”越来越远。
终于有一次,同事点着孩子的额头道:“你怎么就一点儿都不知道努力呢?”
一向温顺的孩子突然怒道:“我就是这么差劲,反正你们也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自己,要不我死了算了。”
小学的孩子,想到了死。
可怕吗?
3
因为各种的原因,我和一些老师都有接触,包括学校正式老师、代课老师以及培训班的老师。
所有的老师都众口一词:现在的孩子,心理上真的有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们心理上会有问题?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以及二胎家庭,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还不如我们小时候健康呢?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都忘了去喜欢自己,或者说因为家长的过度关注,而使孩子对自己愈发地不满。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大多数家长根本就不管孩子的作业情况,写错了他们不知道,甚至没有写家长都不知道,所有的错都自己扛着。
现在呢?错了一题两题家长就开始皱眉,若错得再多,会叫家长怀疑是不是在医院里抱错了:我生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
我想说的是,既然二八概率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学习成绩拔尖的只占两成,大多数都在那八成。
只是,为了占领那两成的高地,家长们开始各显神通,却忘了如果自家的孩子注定就在那八成里面,最应该保护的,应该是他其它方面的品质,如热忱、乐观、勤奋等等。
4
陈果说,要活成一道光源,以自己为中心,照亮自己,才能温暖别人。
我由衷地希望,我,以及我的孩子能够成为一道光,被自己和别人喜欢的光。
可,怎样才能成为一道光呢?
我想应该是,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十年多前,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够漂亮,也不够聪明。将自己想像成一个漂亮又聪明,带着主角光环的女孩子,总是离自己比较远,于是我就成了那个自己喜欢的,可爱的,笑起来眉眼弯弯的女孩子。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不知道我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也不再为自己不够漂亮和聪明感到遗憾。我只知道,如果我是知性而优雅的,我就会很喜欢,于是我就奔着这个方向去,我期待在我白发苍苍的时候,没有人说:这是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而是说:这是一个好优雅的老太太。
而小果,他喜欢那些聪明的,与众不同的,有特别成就的人,于是我便鼓励他成为这样的人。
如同我在家长会的经验分享时说的:即使是骗他,我们也应该告诉他,他有多优秀!
很喜欢陈果说的那句: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我想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是极喜欢自己的,这样的一种喜欢,叫人打心底里生出欢喜来。
先喜欢,然后欢喜!
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喜欢上自己了呢?
便告诉孩子:早晨或者临睡前,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能不能冲着自己笑一笑。
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