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去11月2日樊登厦门场演讲现场的时候,抽奖得到的签名版。
去听演讲的前几天正巧在《樊登读书》app上面听过一遍。大概已经知道书上说了什么。
原本“阅读”这个主题我并不打算专门出一套笔记的。
不过机缘巧合下,还是决定画它吧。
no.1 前言
1】
樊登在前言里,讲述了他从“觉得读书很苦”到“觉得读书很幸福”的转变。
虽然他只是几句话寥寥带过。但是大概可以猜到,樊登和我们大部分孩子小时候一样,大概曾经被逼着读很多书。他的爸爸是数学教授,大概尤其喜欢干预他读的书。比如数理化相关的就可以,文史社科就算了,小说更不要读之类的吧。
前言里没说,但是我知道后来他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后来还成为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队伍。
大家现在应该也都知道,打辩论也是拼知识储备的。而且拼的可能不仅仅是书,而是论文的储备。大部分的论文因为严谨,所以常常读起来是很枯燥的。如果是博士论文,还动不动就30万字。这个阅读量还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樊登会经历一个觉得“读书很苦”、“读书是敌人”的阶段完全是人之常情。
不过我也觉得,或许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樊登被迫锻炼出了超乎常人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文本阅读忍耐力。也塑造了他“书上说的未必对,但一定比我自己瞎想好。”的这份对书的信任。
正是基于这份文本阅读能力,忍耐力和对书的无条件信任。
樊登在陷入焦虑和担心的深渊中时,决定要 从读书开始自我改变。
那一天,他翻开了《论语》。
2】
或许樊登没有想过要创业。
在真正开始担任“企业家”这个角色之前,他没有经商的经验。
在真正开始从事互联网工作之前,他用电脑的最厉害技能就是发邮件。
那一年,他被邀请去给企业家讲课。
在大学里给学生讲课,学生是很习惯于听课的,所以老师不琢磨技巧影响也不大。
但是给企业家讲课,企业家大多都是真的很想听却总是昏昏欲睡的。
樊登只好把在央视里练就的主持人的那套技巧拿出来,尽可能的让课听起来有意思。
讲着讲着就开始有学员问他要书单。
这样的事多了以后,樊登就常常会问学员:上次说的书,你看了吗?
得到的反馈常常是,书买了,但没看。
后来樊登就觉得,不能只是列个书名。应该把书的精华提炼出来给学员。
这就成为了后来的樊登读书app的核心原型。
3】
中国历来是很重视读书这件事的。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有读书的必要吗?
答案是,有。
樊登用自己的故事说明,读书很重要。因为在他人生焦虑的低谷期。是读书带他走出了深渊。
也是读书给他新的机遇,新的机会,给他勇气。让一个连ppt都不会做的人,敢创业,做互联网生意。
企业家们在这个时代里,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是其他人眼中的“成功人”。
但他们依然需要去学习,去读书。
几十万上百万的企业家课程,许多课程内容书里也有。
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去看书。
只要我们能有个阅读习惯,去好好看书。
樊登读书app之前的slogan,就是每年一起读50本书。
如果自己读不懂,或者没时间,没能力读出味道。
他就帮大家把书里的精髓梳理出来。
是啊,听过几本精髓,也好过从不读书。
4】
说一点题外话。
很多人觉得,听书app是不值得的。
因为听书带来的满足,是糖。
只能让人一时开心,其实对健康没什么帮助。
只有自己去读书,才是良药。
说这些话的人,是因为他们觉得你听过书了,就不会去读书了。
可是樊登书店的销售额证明,即便大家听过樊登花50分钟讲了一本书。
依然会去书店里把这本书买回来。
虽然买回家不一定真的就看了,但起码证明,听书不会抑制人们看书的初心。
反而可能会唤起。
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听书比读书更容易成为一个社交媒介。
因为它的门槛更低:
两个朋友会面,聊起最近的见闻——我昨天听了一本书,书上说xxx……
“欸?这个我也听过!是不是xxxx ,我特别有感触”。
说着说着可能就会互相传播知识。
互相分享他们听完这个知识后在生活中做的一些改变。
“自从那天听了xxx后,我现在戒糖了。”
比起看那些偏向于怂恿和攫取注意力的所谓“新闻”。
比起讨论八卦和网络吃瓜。
我个人觉得读书app作为社交基础当然要更好一些了。
5】
最后,樊登也说。
读书的本质是改变。
恰好阿秋也说过,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我记得樊登说过,他们并不谄媚用户。
并不是因为用户喜欢什么,他们就投喂什么。
而是越发现用户只喜欢什么,他们就偏偏反向投喂。
喂一些你不喜欢的给你。
因为他认为“阅读,太舒服了就会故步自封”
读书必须要读不舒服的书。
而且不舒服也要读下去。
因为阅读的本质是改变。
而改变,都是从不舒服开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