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李渊七年便一统天下,为何曹操用了三十年,只能三分天下?
公元645年,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途中他路过了曹操的陵墓,李世民点评道:“曹操临危应变、料敌设置奇兵的能力,作为一名将领是足够了,但作为帝王则显得才智不足。”言下之意,曹操比起他还差得远呢!(《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这话听上去虽然很凡尔赛,但以李世民的身份去评价曹操,曹操还真只能老老实实搬个小板凳过来认真听讲做笔记。没办法,李世民就是那种曹操用尽一生也追赶不上的男人。
本来,历史给过曹操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赤壁之战,是曹操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机会。
可惜他输了,占尽优势的他,硬是把顺风局打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自那之后,他这辈子再也没能把刘备和孙权逼入背水一战的绝境,这也意味着曹操所谓的“代表天子出征,扫平天下”的理想彻底破灭了。(曹操《述志令》载:“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而反观李世民的生平:
协助李渊用七年时间平定了天下;
出师塞北,灭东突厥,取代了东突厥西亚霸主的地位,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国宴上,李世民“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
……
一对比,两人的差距,高下立判。
但尽管曹操和李世民、刘邦、李渊他们相比有差距,放到历史长河中,曹操依旧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枭雄人物,曹操之所以没能像刘邦、李渊那样做到七年就一统天下,一方面是他自身的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也和时代大背景有关。
一、曹操的本质是一名军阀,他依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来掌控北方,很难真正让士大夫阶层从心理上认同他,相比较于李渊和刘邦而言,曹操的根基并不牢靠;
曹操一生中,有一个抹不去的污点,那就是他出身宦官之家。
如果说,在东汉朝堂上,选一个最惹人厌的对象的话,外戚和世家这对宿敌一定会合力推选宦官。
别看宦官好似不起眼,他们可是凭借着皇帝的宠爱,硬生生把东汉朝堂搅得天翻地覆,连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也死在了“十常侍”之一的张让手中,这才有了后面的董卓之乱。
可以说,在三国时期的世家子弟眼中,宦官就是导致乱世开启的罪魁祸首。哪怕曹腾本人的口碑相对来说还不错,曹操的父亲曹嵩也花重金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的职位,曹操本人也没逃过“赘阉遗丑”(出自《为袁绍檄豫州文》)的骂名。
因为这层身份,注定了曹操在招揽人才和处理同士大夫之间关系的时候,要比别人难上许多。
众所周知,东汉是一个特别在乎人情世故的时期,当时稍微有点名望的世家,都会通过“察举制”来控制人才的选拔名单,这样做的结果致使整个朝堂之上的大小官吏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依附的对象。
袁绍便是这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他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给他留下了一个丰厚的家底。
而曹操的出身却很难让世家出身的士大夫真正从心理上认同他,无论是司马懿、孔融,还是祢衡等人,或多或少都对曹操有一种轻视的心理。
曹操本人也深知自己并不受世家待见,故而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依靠世家的支持来打天下,曹操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述志令》)
这番话既可以看作曹操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曹操对那些不满意他的士大夫的回应:“我曹操的成就,靠的不是你们的支持,而是我一兵一马打下来的。你们同意,这宰相之位是我的,你们不同意,这宰相之位还是我的。”
曹操对世家的态度,秉承了他一贯的强势风格:既然你们不认可我,那没关系,只要你们为我所用就好。
曹操用来控制世家的手段,就是手中的兵权和“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
手中有权,可以压制住世家们,保持基本盘的稳定,而手握“汉献帝”又可以借助他的名义号令天下,让孔融这些不归顺自己的世家子弟投靠自己,为他所用,有了这两张底牌,曹操才能维持住他北方大本营的表面秩序。
甚至于曹操为了不让自己受制于世家,他在任命人才的时候,也一改当时按家世选拔人才的风气,强调“唯才是举”,来解决自己队伍人才稀缺的问题。
但尽管是如此,曹操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几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世家问题,仍然很不现实,他的做法治标不治本,一旦给世家逮到机会,世家会毫不犹豫想办法瓦解曹氏集团。
除了世家问题外,曹操在处理当时另一大社会问题“土地兼并”问题上,交出的答卷也不尽人意。
本来,东汉末期的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东汉赋税过重、地方世家兼并土地导致农民无法生活所致,而曹操的屯田制强制将流民、士兵束缚在官田上,并按照官 6 敏 4的比例进行分配,这比东汉末期的情形也相差无几了,即便是流浪的流民又怎会愿意呢?
刘备失败那么多次,依旧能够不断获得人民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时的人觉得跟着刘备日子更有奔头罢了。
二、曹操本身的能力和手底下的班子,并没有对刘备和孙权集团,形成碾压性的优势,所以在三者相互牵制的情况下,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短时间内已经失去了各个击破孙刘集团的可能性;
曹操若是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更上一层台阶,李世民也不会觉得他只有一将之才了。
曹操统一天下止步于赤壁,全在于孙、曹、刘三家各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统一天下需要三家优势合一,各占其一只能三分天下。
曹操尴尬就尴尬在只有手握汉献帝一张牌,对内不能团结大多数,极尽权力倾轧之能事,不能在统一问题上形成高度共识。曹操对外方针,一味大张旗鼓寻机歼灭孙、刘主力,却不能断其根本。
刘备的优势在于人心道义,曹操对前线部队约束不力,导致曹军在民间口碑极差。曹操对偏安一隅的孙权出现了战略误判,在攻克荆州后,未能及时消化巩固,而是任用荆州降将,失去了一次战略大迂回的历史机遇。而后,蜀汉在西南,堵住了曹氏政权战略大迂回的可能性,只能在淮河一线与孙权死磕。
曹操对付孙、刘的结局,只能是伤其皮毛,未能触及根本。如果曹操能巩固荆州,来一次战略大迂回,孙权就撑不住了。
曹操当时据有北方,西南一旦得手,孙权只能认栽。曹操在失去战略大迂回历史机遇后,只能劳师远征死磕淮河一线,纵使投鞭断流也是徒劳无功。孙权自恃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在长江、淮河之间形成一个战略缓冲区,曹军西南有蜀国牵制,很难有所作为。
曹操所面临的社会局势和刘邦、李渊时相比,要复杂得多,他光是统一北方就花了22年,等到他稳定后方之后,再想回过头来收拾孙权、刘备的时候,人家也基本有了一战之力,等到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彻底确定了下来。
三、曹操和刘邦、李渊相比对自我的约束能力比不上后者,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却并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李世民评价一个统治者是否合格,往往会从多个维度考虑,比如自制力、用人能力、指挥能力和内政能力之类,而他在评价曹操时,却只是从军事角度,这说明,在李世民心中,曹操在那些方面是不合格的。
曹操本身的行事作风,也确实表现出了冲动、不理性的一面,比如他因为个人喜好诛杀边让,导致“士林愤痛,人怨天怒”,甚至连他的好兄弟张邈也带头反他、又比如他在宛城贪图张绣婶婶的美色害死典韦等事,都足以表现出曹操性格中不稳重的地方。
刘邦、李渊虽然在起义前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两人的表现要比曹操稳重得多。
而这对于一名领导者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