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读《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有感(一)

读《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有感(一)

作者: 茉莉花微开 | 来源:发表于2021-08-04 22:39 被阅读0次

    《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这是一本小书。是复旦大学十位名师,以中国文化史上的最经典的内容为主题,深入浅出,娓娓讲述的课程。对于没时间仔细研读原著的人,也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一堂堂课,犹如一扇扇门,带领我们穿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风霜,让我们领略着文字之美丽,思想之深邃,知识之渊博。

    这些经典,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虽历经千年,亦生生不息。它们,滋养了华夏儿女的灵魂,教会了我们,应该拥有谦谦君子的胸怀,以及儒雅的风度。

    接下来,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1.诗词之美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古代,诗歌的地位之高,是无以替代的。

    巜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给我们展现的,是“思无邪"的纯粹和美好。

    在远古的蛮荒时代,人们或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他们,以诗充盈自己的心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很难想象,这样朗朗上口,极具画面感的句子,竟然诞生于3000年前。

    他们所歌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如此打动人心。细想来,的确是太了不起了。

    唐朝,思想极度活跃,文化极度自信。这些,也奠定了唐诗之所以处于格律诗中的巅峰地位,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

    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一朵花的盛开,一片叶的凋零,都能引发人们内心无限的感动与伤怀。

    生命如此美好,生命也不能持久。这些,犹如情感的催化剂,都被人写进了诗里,经久吟诵。

    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个字,却写尽了在外漂泊的游子,那份浓浓的乡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发出了千古一问,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后人称《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以孤篇盖全唐的惊艳之作。

    还有柳宗元的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时候,以为这样的画面很美好,一人一舟,千山飞雪。天地之间的空旷与幽静,唯我独享。

    长大后,历经世事,方能悟出,在天地冷清的背后,人心的孤独与凄凉。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奈何生不逢时。那种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的落寞与感伤,又该向何人诉说呢?

    词,最早是被用作吟唱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歌词。根据曲谱来填写,所以也被叫做"曲子词"。因为曲调的不同,故而长短不一,所以也叫"长短句"。

    它起源于唐朝,却在宋朝时达到了鼎盛。

    一开始,既然作为在酒筵歌席上被传唱的歌词,其内容,多为描写男女爱情,以助花间酒宴的兴致。所以,它的语言特点,多为婉约、细密、曲折,令人遐思。

    比如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语调低沉,却极具美感,为青春的逝去而伤怀。虽大男人所作,却模仿小女子的口吻,能言诗之不能言。

    谈到宋词,有一个绕不开的婉约派词人,他就是"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

    他早年也曾经热衷功名,奈何虽才华超人,却屡试不第。一怒之下,填了个《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发了顿牢骚。

    谁料到,他就像当今的流量明星,太红火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是他出手的,总能被广泛传唱。这下子,甚至传到了宋仁宗的耳畔。

    等到后来,柳永再次参加科考,虽然入围了,却被皇帝亲笔黜落,说:"你既然要浅斟低唱,何需浮名"?于是,仕途之路算是玩完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有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ep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