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星巴克里,等待人潮退散的地铁
一年到头,已经忘了第几次坐在这里等着不那么挤的地铁,看着华灯初上,感慨着时光无情
又到了要总结一下的时候
年复一年地重复着
意义,似乎只剩下一些仪式感
感觉好久好久都没回过家了
久到…我已经不太觉得那个地方是我的家
人之间,人与地方之间是真的有一些“connection "的
在某一时,某一种状态下
十八九岁刚刚来北京时
对什么都像猫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
寒假暑假回家时又像窝里横的猫一样在熟悉的地方任性撒欢
我知道那是我的地盘,带着我的气味
彼时有连结的人,甚至根本不用约
走在大街上冒出想看清每一个人的脸的冲动时
就必定能见到想见的人。
后来彼此聊起这回事时,大家都会觉得神奇又窝心
不过这种37.5度的暧昧并未持续很久
刚刚暖过体温的热度很快便平复于北京的热闹繁华,庞然的信息量与永远拥挤又迷离的人群中
我常说,居易气,你所在的地方会影响你的气质
在这里,我用至今一小半的人生体验着这里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愁
在北京强大的包容与同化下
我习以为常,我见怪不怪,我相信一切一切都可能发生
然而,却丧失了感受的能力,很难再与什么产生连结
有次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了刘维《因为你是范晓萱》
然后抱着猫红了眼睛
那首歌并不那么好听,词也并不朗朗上口
可是那份情怀,非经历过不能感受
当年我也在西祠0326版写过一模一样的字句
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刚刚看到回总晒出的照片
顿时又兴起了碎碎念的欲望
他那一抽屉收藏品,太怀旧,太戳心窝子
心里默默点了千百个赞
然后扒下来收藏
十几年中,老张停停走走来了无数次
各种活动我都参加过
甚至还认识了一群朋友
回总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太真切了往往会更失真
失真到疑惑为什么曾经做梦都想见到的人为何却那么地疏离陌生
失真到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亦或是大脑
脑补太过碎三观。说得就是我
这也是慢慢成熟的过程
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去颠覆,去分辨,去摸索
所谓人生,不过就是一个人的朝圣
父母配偶子女,都不能完全走进你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自己与自己博弈,自己与自己达成商量,自己与自己和平相处
以前认识了一位很有才华又很八卦的大姐
就是我以前说过那位说“那是我的乔伊斯”的那位
她的嘴巴很损,把很多文艺的道理说得很low
她还说过:你听的音乐,永远是你十几岁刚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听的那些,之后的再好也听不出感觉。因为你听的不是情歌,是在听你自己的荷尔蒙,是你自己发的情…
你听的是你自己发的情
你听的是你自己发的情
你听的是你自己发的情
当时听到这里,我有点方
几个月后,小南瓜来了
六七个月的猫,开始没事自己在地上打滚嗷嗷叫
开始颤尾巴,翻屁眼子
没有公猫的情况下也自动自发地摆好体位求交配
也就是说
年龄到了,哪怕没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也会在生理心理上默默做好准备
就像拼图一样,等着那段形状合适地去填补
听情歌,就是那么一种心理准备
在听你自己发的情…
原来那么多人都那么怀念自己的发情期
…不忍直视了是吧
然后很多文艺作品顿时都猥琐了是吧
这大姐是不是特毁童年,特损特可恨?
好吧,这大姐是我的老师
爱丁堡大学博士
书读得多了,看问题就看得很真切
可是,太真切就往往不真实了
然而,真实感是什么
就是被你自己脑补后的东西,不是真相
…一旦上升到哲学层面,似乎就有点辩不清了
大一时,在西祠上开始写一个系列《苹果在北京》
就是在写点点在北京的感受
不过我只在西祠写了四次
因为似乎有的东西不太适合放到网上
不过在日记本上却一直写到现在
从青涩矫情写到了现实沉重
虽然至今这个城市依然在不断膨胀
然而,大部分的人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
他们生存在这里,却与这个地方不那么熟悉,没什么关系
不会也不肯用心去感受,不在乎什么连结不连结
曾经期待的生活的浓烈都没有出现过
却也自己平衡着自己的小宇宙,平静地生活
其实,与某地,与某人有没有产生连结并不是那么地重要
没有动物会一直发情
而猫的幸福生活,是从绝育后开始
体内那股莫名的洪荒之力,早晚要被生活去势
然后在自己的小宇宙中,守住平静,和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