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在新疆使用了一年多了,作为新教材在新疆使用的第一批先行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收获也有迷惑。我很感谢语文报社可以在疫情严重冲击教学的时候举办这样大规模的部级精品课专题研讨峰会,也很感谢邱逸文老师带我走进这次峰会,让我在这个寒冬又一次感觉到了作为语文老师的热血澎湃。名师们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专家们精当读到的点评,名师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享,真可谓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场关于新教材实践的思维碰撞。
我于18日早晨集中听了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登泰山记》,《登泰山记》是一篇写景散文,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想要上好这一课是不容易的。但来自长治市第一中学的贾铖虎老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引导熟悉文本,学生画出了游览泰山的路线和景致,并用语言对其进行了开放式的解读,最后贾老师将重点放在对写景句子的品味和赏析中,强化了问题意识,然后再通过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针对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引导分析,试图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了语文课的专业性。整堂课朴素自然,提问步步深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总是用欣赏的眼神看着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师生互动亲切自然,贾老师就像是一位山水画大师,于自然朴素中给人以美感和启发。正如贾老师自己说的那样,文章不一定追求华丽,朴素自然也是一种美,贾老师的课堂也正如这篇《登泰山记》一样没有一种朴素大气的美。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不是完美的,贾老师在说课环节也说到了自己执教新教材的困惑,他认为教材不管如何变革,作文语文课最基本的元素不能丢弃,但是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必然也要接受单元教学的新理念,不能在以酒瓶装新酒,所以贾老师的课可能最大的缺憾便是没有将单元教学和情境教学这些新理念融入课堂中,使得这堂课更加像是一堂传统的单篇授课。
来自江苏省宜兴中学的邵然老师的课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引入,则以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入,让学生通过写作《登泰山记》的秒懂百科的介绍文字来助推学生对文本的梳理和研读。邵然老师的课任务设计新颖,情境性较强,最让我受益的是在给出任务之后,还给出本单元的另一篇《赤壁赋》的秒懂百科介绍,让学生有例可循,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了抓手。
在学生完成梳理文意的学习任务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从“八分之七”入手,解读文字背后的情感,邵老师的课上,学生之间讨论热烈,小组之间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在学生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时也能及时的给予引导,明确文本定位,正如评课专家尤立增老师说的那样,邵老师的课整个教学流程始终目中有“人”,突出以“学情”为核心,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对话实现预设的目标,能够精准的定位课堂目标和教学任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两堂课之后,我又聆听了获奖选手孙悦老师和王希明老师的说课,孙悦老师的教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关注任务群学习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单课时目标,能够在真实的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文本不合理之处,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兴趣。孙悦老师设计的及各个教学环节都能紧扣文本、根据学情搭建支架,解决学生的质疑,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品味语言的时候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质疑和思辨,在读写融合中进一步构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唯一遗憾的是不能看到孙老师这堂课的完整呈现,如果能有机会一睹整堂课之风貌,我想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一定可以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希明老师则为我们带来了《屈原列传》的说课展示,王老师认为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分析单元导语,从单元任务和单元导语中汇集单元任务和学习目标,其次要注重学生初读文本后产生的疑惑和提出的问题,然后依据具体血清来确定中心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传统的文本答疑,也有对于文本内蕴的分析和探讨。即分析屈原的触景——分析屈原的出路——屈原选择的必然性,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屈原的处境中,达到“走进历史现场”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精神的当代传承,王老师身上有着浓郁的学者气息和温文尔雅的君子气质。听他说课如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在本次的研讨峰会中,还有很多专家的讲座和评课也异常精彩,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经过专家们的点拨,也发现了一直困惑自己的很多问题,比如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喜欢好高骛远,在表述学习目标时不能使用恰当的动词,一节课目标设定过多,信息过于饱和等问题。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时刻明白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底是以文本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能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多问自己这堂课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也要时刻牢记不管教学方式如何改变,语文学习活动的根本还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我们的课堂要多一点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正确的去处理学生自我建构和教师适度讲授之间的关系,当然,在目前的这一轮课改中,我们仍然属于学习者、探路者,不管是“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还是“大单元”学习任务的实施,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种创造型的实践要以不断地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
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路远,有幸和这么多优秀的语文人在凛冽的寒冬里“云”相逢,让我对过去一年多新教材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我也会带着此次研讨峰会中沉甸甸的收获,继续探究符合我们本土学生实际学情的语文学习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