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老师的职责与要求,这篇文章我们接着讨论《教育七律》中的第二要素——学生。
作者认为,兴趣和注意力是描述学生的两个重要指标。
“注意”的三种类型
(1)被动注意,也叫“跳跃型”注意
这种注意方式不涉及意志力的作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如在课堂上有一个人突然有个人鼓了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被他吸引,这就是被动注意。
(2)主动注意
人除了被会被外界刺激吸引,还可以主动掌控周围,使自己免受干扰。这样的人能坚决而持久的专注于工作和学习,但需要意志力的持续作用。
(3)次被动注意
可以知道,主动注意固然很好,但是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并且往往不是最省力和最有效的。如果我们的学习对象对我们有足够吸引力,我们将处于一种被它所带动的状态中,几乎不需要意志力,但这前提是自己需要主动的去喜欢它,因此这种注意力兼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的特点,被成为“次被动注意”。
用问题引发兴趣
“次被动注意”是最省力最高效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很难达到这个状态,“次被动注意”的关键是学生对学习有主动兴趣,但是现在的学校以作业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确实很难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因此学校和老师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意志力,通过明确的任务和及时反馈来提升学习效果。但是老师们一定不要任务教学只是设定任务并监督学生完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努力很难有持久,老要把开发学生的“次被动注意作为目标”。
作者专门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如果你能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付出更多努力去掌握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知识重新整理,变成一个个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问题”教学法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系统的,抽象的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来主动教授。
错误的例子
违反学生之律的行为有很多,这些行为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1)在学生集中注意力之前就开始讲课,在注意力耗尽之后还要强迫他们听讲。
学校的老师一般不管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不管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否适合学习,他们只管布置一大堆任务,并规定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有些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到十二点后,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要起,白天还怎么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呢?
刚好上周有一个例子,我有个学生下午一点的课,本来这个学生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到后面更是一个劲的说想睡觉,但是我又不能真让他睡一节课,所以还是强行让他给他讲课,但是题也没讲几道,他也完全没听进去。现在想来,这个时候确实不适合继续讲枯燥的习题,说不定讲点有趣的物理现象或者名人故事,他还能听的进去一点。
(2)很少或根本不努力发现学生的喜好或经历,也不努力在课堂中设计真正的兴趣点。
做过老师的都考虑过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找到学生的喜好不难,但是怎么把这些喜好和知识点有机结合是需要花大量准备工作的。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对明史很感兴趣,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都能倒背如流,一跟我讲历史就滔滔不绝,我曾经考虑过出一些明史背景的物理题,但是需要自己涉及,还要查资料,太麻烦了,也就没有实行。
有时候我也会在课堂上涉及一些有趣点,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时间太紧跳过了,或者是我以为的兴趣点其实学生没太大的感受。这说明自己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涉及“真正”的兴趣点。
我们了解学生之律,其实并不是告诉学生要怎么做,最终的目的依然是指导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更有效的实现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