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们学会了,一旦遇到城乡结合的夫妻情感咨询,就马上推到我这里来。
她们说我最懂得这种婚姻的问题症结。
我每次都答应得很痛快。
因为,我童年的生活,够土,够贫乏,我能理解这类婚姻的痛。
反而经常白富美和富婆们的忧郁空虚,我GET不到。
-------------------
城乡结合夫妻闹矛盾的本质,他们用的是两套价值观和生存系统。
乡村,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山村,大多数,还在用传统农耕经济的社会运行机制。
城市,已经飞速发展到工业经济了。
乡村的社会,是熟人社会,是攀关系讲情分,是血缘和家族,是男孩子是希望和寄托……
而城市,是细化的分工,是价值交换。
-------------------
许多人歧视乡下来的孩子。
只能说,肤浅。
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我们都是历史的投影。
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也从土地里得到束缚。
因为对土地爱得深沉。
但我们经常被捆绑在土地上,就算飞上天,也有带不动的感觉。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骨子里的农耕印记,不是进城就能刷掉的。
要用一两代人,才能清洗掉腿上的泥。
很多农耕文明下的思想,到今天一些城里人也还在用。
-------------------
乡下人,土地是命根子。
土地,是接近于人性的神。
假如水土不服,闻一闻家乡的土,精神上都会好很多。
游牧民族可以飘忽不定,搞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四处迁徙。
土地却搬不动,庄稼也带不走。
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像庄稼一样,几乎半身土插入了泥土里。
不流动,就会产生固化的思维,经验,还是传习老一套。
这也是很多农村出身的青年,思维还偏传统的原因。
----------------
乡村虽然是熟人社会,但真正的合作却比较少。
但村落和村落,人和人是隔膜的,孤立的,人和人的合作,也是有限的。
每家一个院子。
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刨自己的土地。
合作是临时性的,秋收,红白喜事。
不像城里,分工细化,每个人都只做一部分,都是供应链上的一环。
那么势必要天天和另外的人合作,打交道。
农二代进城,他们不会人情世故,不懂为什么人人都冷漠,势利眼,还一不留神就会被骗了。
上升格外艰难。
----------------
乡土社会,长期固定的规矩,固定的人物,摩擦里,陶练出,不假思索的亲密和可靠性。
可是,熟悉的,固定的规矩和模式,在如今的社会,就处处产生弊端。
经济发展的今天,工业经济社会,是靠契约和合作的。
人与人不必太亲密,按技能细分工,做好你应该做的就行了。
乡土社会的那些东西,是无法应付新社会的。
---------------
对于乡村进城的青年们来说,城里有梦想,有繁华,有更好的收入。
留在城里,扎根在城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婚姻结合。
农村青年,勤劳,踏实是第一优点。
譬如农民伯伯,地里是否干净,农作物侍弄得好不好,是对一个人评价的第一要素。
所以他们整天劳作,一有时间就泡在地里,勤耕不止。
农村青年也能吃苦,有责任心,譬如阿里巴巴当年,就喜欢招农村孩子。
不少城里姑娘对他们青睐,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是这些年轻人们,通过读书,进了城市,娶了城里的姑娘,在城市安家落户,可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惯性思想仍然要保守种种冲突的痛苦。
---------------
痛苦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
乡土还是个靠血缘捆绑的人情社会。
在乡下人眼里,自家人,范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无限收缩。
全部取决于你的能力。
能力越大,范围越大。
一表三千里。
你要是跟一个城里小孩谈,家的概念。
他可能觉得就是我,爸爸,妈妈。
顶多加上一起住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你和农二代谈家的概念,不但有父母,还有兄弟姐妹,搞不好他认为大姨二姨,三姑四姑都是家里人,甚至更多。
有人跟我说,他在美国,谈家,就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如果没有孩子,对方只谈我的爱人,不谈家这个词。
于是我常常见到农二代青年和城里女孩结合,然后被不同文化折磨得痛苦又分裂。
所谓的三观不一致。
分裂最痛苦的,通常是男青年。
因为他身上捆绑着比女孩子更多的内容。
老婆认为他照顾的家,过于庞大,严重影响小家庭的生产生活。
男青年认为,这是正常的,天经地义的。
我常接到的案例,是来自农村的丈夫,私藏小金库,偷偷为原生家庭输血,或借给七大姑八大姨收不回来。
或给家里亲戚办事,挂号,找工作,借宿……
城里的妻子不堪其扰,严重破坏夫妻感情。
他们照顾的,不但是父母,兄妹,母亲的娘家人,父亲的族人,皆在范围内。
几十年的文化习惯,拯救者情节颇深。
这样的剧情在电视剧里也没少演。
结合我的案例来看,电视剧演的根本不夸张。
因为种种分裂和冲突,有人给农村出来的优秀男青年贴了一个凤凰男的标签。
当然,也有农村的女儿是这样的。
这些青年终身都受冲突的折磨,一方面,妻子认为他过度付出是背叛了家庭,日渐疏远。
另一方面,对于原生大家族的过度付出,也让他不堪重负。
他接触了新的社会新的标准,新的人与人关系的相处方式,对过去的种种也产生怀疑。
最终,哪里都找不到归属。
---------------
痛苦二、不习惯夫妻彼此融合的婚姻方式
在乡村,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
乡村里,女孩和女孩玩,男孩和男孩玩,妇女和妇女玩,老爷们和老爷们玩。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世界。
男的几乎都不怎么着家,在家守着老婆要被人笑话。
夫妻俩也不怎么聊天,各忙各的很常见。
所以,农村长大的男青年,其实根本不大了解女孩子是怎么回事。
凭借踏实,肯干,优秀,娶了媳妇。
成家后,却不怎么会哄老婆,不会经营亲密关系。
恋爱时的想法设法讨好,变成婚后的麻木,惹得城里太太愤怒不已。
男青年也是有苦衷的。
他习惯的乡土社会,文化容不下浪漫和刺激,这两样都会破坏稳定和团结。
我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一个女孩子,兴高采烈的拉男孩合影,那个男孩却呆呆的,配合得极不自然,就懂得这个男孩子的家庭有可能是封闭的。
这些男青年的老婆抑郁,她们告诉我说,不懂老公为什么喜欢冷暴力。
其实不一定都是冷暴力,而是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夫妻沟通。
他们的父母,就没有沟通。
---------------
痛苦三、婆媳关系搞不定,分歧较大
在乡村生活,一个家庭,甚至家族,是要承担经济生产,政治,精神世界宗教等等功能的。
这是一个血缘组成的事业群。
通常这个群的老大,是父亲,现在,也有的换成了母亲。
既然是生产事业群,那就以事业为主,管理为辅,看中的是效率。
既然提效率,那么必定排斥私情。
私情就是宽容,就是放纵,一放纵,那么这事业还干不干了。
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服从。
底下的人不服从,那这组织迟早完蛋。
乡村里的父亲,通常管孩子很严,往死里打,怕的就是孩子“谋反”。
父亲对孩子稍微宽容的家庭,都要被议论说是宠溺,迟早惯坏惹祸。
这样的家庭环境,男孩子,通常习惯性地尊重孝顺上一代,几乎唯命是从。
如果有反抗,他也会很痛苦。
惯性的思维,刹车很难。
再有,乡村过了一辈子的老人,保留着传统的思维和行事模式,很难改变。
于是我经常接到凤凰男的父母进城,和媳妇融合不到一块,全家鸡飞狗跳的案例。
不少人都闹到离婚的严重程度。
女孩子严重不适应农村老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又不理解男孩子怎会父母来了他就变了个人。
不敢站在自己这边,不敢议论对错。
男孩子渴望女孩子忍一忍,因为他觉得这是正常的。
---------------
痛苦四、改不了的重男轻女
我接待一些案例的时候,很奇怪。
婆婆对男孩子的期待,要比公公厉害的多。
这就奇怪了。
如果说传宗接代是为了冠名权,那婆婆也没有捞到好处呀。
后来,我发现,在乡村,男人们可以出去打打牌,做些男人能做的事情。
但女性不行,大多数女性是守着家的。
女性的情感怎么办呢?
寄托在孩子身上,尤其是男孩子。
男孩子长到10岁,就可以保护母亲,帮助母亲了。
有些母亲对儿子的情感依赖,甚至超过丈夫。
所以乡村的女性,对男孩的喜爱不足为怪。
此外,乡村到现在还保留着,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事。
女孩子吃自己饭长大,要为她付学费生活费,可是长大了赚钱,却在别人家。
这是个经济账。
怎么算都是亏的。
这是贫穷和匮乏惹下祸。
即便在1930年,富人家的女儿那也是掌上明珠。
因为不考虑继承和生存,只考虑爱,男孩女孩确实都一样。
痛苦五、不对应的亲戚关系,低的一方会感到挫败和歧视
婚姻为什么要讲门当户对呢。
这也是过去留下的关乎生存和繁衍的规则。
门当户对,说到底一是价值观相同,容易相处磨合,不会轻易离婚。
第二就是扩大亲族。
亲族在现在和过去,城里和乡下,还是同样重要的。
亲戚多,尤其是有能力的亲戚多,对双方都好。
城乡结合的婚姻,一方亲戚如果经济较好,另一方则是处于索取状态,势必会遭到歧视和感到自卑挫败。
------------------
心理问题,不是说,谁谁是变态,或者有精神病。
是说,适应性的问题。
尤其是对,新的环境新的格局,新的序列适应问题。
如果想改变思维,就要知道,龙有龙的道场,虎有虎的道场,山是山的环境,水是水的世界。
说到底,你在哪混,就要用哪里的系统,适用哪里的规则。
否则,你就要受分裂冲突了。
乡土进城男青年的分裂,实际上是无法更新旧系统,又没办法彻底融入新系统的痛苦。
因为那意味着“背叛”,“无情”。
当然了,如今的乡村,面貌已非从前。
并非人人都守着“旧酒”
相信以后城乡会融合得更快,彼此隔膜更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