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之喜无著尊者~ 唐 末 禅 门 巨 匠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自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先到江南,由宝志禅师引荐于梁武帝。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我建寺度僧,并大兴供养,有何功德?”达摩祖师曰:“无功无德。”梁武帝听后很是不高兴,让人把达摩祖师驱逐出去,遂即达摩祖师就站在芦苇上渡过长江,然后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师到了少林寺后面壁九年,始传法给二祖慧可,接着一脉相传,直至六祖慧能大师,把禅宗传给青源行思禅师。六祖传法后,从此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
初祖达摩传法之始,在预言中提到一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组涅槃以后,禅宗分为五家七派,为此禅宗就没有了七祖。五家七派发扬光大,最兴盛的就是临济宗,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派和杨岐派。所以唐朝时代又是中国佛教九大宗派建立和完善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达到第一个顶峰期。当时在六祖以下,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参悟理念。其实禅宗不立文字,并不是不需要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直至宋代禅宗祖师却改变了这一理念,加上宋代是一个文化兴盛期,禅宗就出现了偈颂释公案,法语语录等文字。
到了唐末时期,禅宗更加兴盛,已经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而且有北禅、南禅、如来禅、祖师禅等。这一时期禅宗祖师大量涌现,其中无著文喜禅师就是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无著文喜禅师(820——899),唐末禅门巨匠,著名高僧。俗姓朱,嘉禾(今嘉兴)语溪人。参仰山契悟禅师,得其法嗣。禅师生而有异志,七岁时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披剃出家,跟随国清禅师习律闻教,参禅诵经,日日不辍。成年后,禅师博学诸典,多处参学访道,朝礼五台山时蒙文殊菩萨亲临接引,示以无上妙法,禅师遂豁然开朗。
大中初年(859),无著文喜禅师初参问道于盐官齐峰寺。后往大慈山拜谒性空禅师,性空禅师告诉文喜禅师说:“你为何不广参善知识呢!”禅师于是就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因禅师总是参禅问道而不得悟,发愿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
当禅师行至五台山金刚窟礼佛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着一头牛从他身边走过去,老翁还邀请文喜禅师到寺内参禅问道。进入寺院时,老翁呼唤侍者均提招待客人,有一童子答应着出来迎接文喜禅师。老翁赶着牛,并引领着文喜禅师进入寺内。文喜禅师看到寺内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非常惊奇。老翁坐在床上指着一个绣墩,示意文喜禅师坐。过了一会儿,老翁问禅师道:“你从自哪里来?”文喜禅师回答说:“从南方来。”老翁又问文喜禅师:“南方的佛法是怎样的呢?”文喜禅师回答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很少奉持戒律。”老翁又问:“有多少人呢?”文喜禅师回答说:“或三百,或五百。”文喜禅师又问道:“这里的佛法又是怎样的呢?”老翁回答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禅师又问:“有多少众?”老翁说:“前三三,后三三。”老翁说吧,便命童子上茶并端上酥酪。文喜禅师一边品尝着茶,一边吃着酥酪,心地豁然开朗。禅师顿时觉得轻松愉悦,心旷神怡,所有疑问都一切自明。
这时候,老翁拿起玻璃杯问道:“南方还有这样的东西吗?”文喜禅师回答:“没有。”老翁又问说:“平常都用什么吃茶呢?”禅师无法回答。禅师看到天色已晚,就问老翁:“在您这儿借宿一晚可以吗?”老翁说:“你有执着心在,不能借宿。”禅师回答说:“我无执著心。”老翁又问:“你曾受戒了没有?”禅师回答说:“我受戒很长时间了。”老翁又问说:“你如果没有执著心,为什么还要受戒呢?”文喜禅师无言以对,只得从寺里退了出来。
老翁让均提童子送文喜禅师出门,文喜禅师便问均提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呢?”童子忽然大喊一声“大德!”文喜禅师马上答应。童子问:“是多少呢?”文喜禅师没有回答。接下来文喜禅师又问童子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均提童子说:“这里是金刚窟般若寺。”禅师满脸凄然,开始领悟到那位老翁就是文殊菩萨化身,专为前来点化文喜禅师的。因为无法再见到老翁,便向均提童子稽首顶礼,希望得到一句话作为送别之语,均提童子遂即说偈颂道:“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均提童子说吧此偈颂后,与寺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刻只能看见无色彩云之中,文殊菩萨乘坐金毛狮子往来于上,忽然又有一朵白云从东方飘来,遂即遮住了文殊菩萨,过了一会儿,便再也看不见了。当时在那里陪同文喜禅师的,还有河北沧州菩提寺僧人修政等人,并且还听到了山石震吼的响声。文喜禅师从此后就在五台山住了下来。文喜禅师从江南三步一拜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到五台山得见文殊菩萨接引,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追悔莫及,痛哭流涕。再问均提童子后,得悟禅观。此后在五台山厨房做饭,服务丛林诸大德僧众。
咸通三年(860),文喜禅师到洪州观音院参访礼拜仰山禅师,仰山禅师命令他任典座一职。典座是佛教寺院八大执事之一,专事寺院厨房的管理。文殊菩萨当时曾示现站在粥锅之上,文喜禅师遂即操起搅粥的勺子便打,口中还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菩萨闻听后也说偈颂:“苦瓠连根苦,甜瓜切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可想此时的文喜禅师是何等功夫!与菩萨无二了。
有一天,有异域僧人来寺院求乞饭菜,文喜禅师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了他。仰山禅师事先却知道有异域僧人来寺里,便问文喜禅师:“刚才有一位征得果位的僧人来了,你有没有给他饭菜呢?”禅师回答说:“我已经把我的饭菜一半给了他。”仰山禅师赞叹文喜禅师说:“你真是个利益众生的人!”
到后来,文喜禅师到了浙江主持龙泉寺。有僧人问文喜禅师:“什么是涅槃形相呢?”文喜禅师回答说:“香烟所到的地方就可以验证了。”僧人又问:“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呢?”文喜禅师说:“叫院主过来,这位僧人患疯巅病了。”僧人又问:“什么是自己?”文喜禅师默然不再理他。那僧人不知所措,于是又问了一遍。文喜禅师回答说:“晴天蒙昧,不向月边飞。”唐乾宁四年(8977),文喜禅师住持灵隐山无著院。钱王缪上书奏请皇上,皇上遂下旨赏赐紫衣袈裟,并赐“无著禅师”之名号。
唐光化三年(900)文喜禅师即将入灭前,一日子夜告诉大众说:“三思心尽,即是涅槃。”说罢,文喜禅师结跏趺坐而示寂。当时屋内白光照室,竹树同色,瑞相环生,久久不息。文喜禅师终年八十春秋,僧腊六十余载。建塔于本山东坞,供奉文喜禅师真身舍利。
天复二年(901),宣城守将田颓响应杭州守将许思叛乱,纵兵大肆掠夺民众财物。到杭州挖掘文喜禅师宝塔,亲眼目睹文喜禅师肉身不坏,指牙具长。武萧和钱王也十分惊奇,命令部将邵致重加封存。到了南宋嘉定庚辰年(1208),将文喜禅师真身舍利迁葬于净慈寺智觉延寿禅师舍利塔左边。
文喜禅师童年入道,聪敏才智过人。出家后致力参修,广参博学,德高道远。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以至诚之心求法问道,承蒙文殊菩萨示现,亲授说法。同时,文喜禅师也以自己的禅修体悟,启示后学徒众。文喜禅师道业精勤深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示众说法,结跏示寂,圆寂后肉身不坏,人天同叹,恩泽后世。后学禅者,当以文喜禅师为典范,学修并重,以继承祖师愿望,不为安养,于娑婆世界普济群生,共证菩提。
由后人著《喜无著禅师传》,说文喜禅师是五百罗汉中第三百五十三尊的喜无著尊者。并且清楚的写到:“尊者法名文喜,帝赐号无著,唐末高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初学四分律,后拜访大慈山性空禅师,禅师劝他遍访名山大寺,就教于法师名僧。唐懿宗咸通三年(682),文喜禅师游访洪州(南昌)观音院仰山大师,仰山为他讲法,文喜受益匪浅。文喜被指派掌管全寺僧众伙食的典座执事。一日有游访僧人来寺求斋饭,而斋饭分发已毕,文喜分己饭馈之。仰山大师闻知此事,对他大加赞扬。唐末,黄巢军攻打江南,文喜避乱湖州仁皇山创仁王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吴越王钱缪请他驻锡龙泉寺。后住持灵隐山无著院。大顺元年(890),经钱缪上奏,唐昭宗赐予文喜禅师紫衣袈裟。乾宁四年(897),因文喜禅师住持无著院,昭宗特赐号‘无著。’”此段资料,原著作者不详。但就此文字,为五百罗汉中第三百五十三尊准确无误,更无不实之谈。文喜禅师修行功德殊胜,悲智双运,世人修学之楷模。
文喜禅师自洪州观音院参访仰山禅师,听仰山禅师为其说法而深谙佛法,得悟真谛。以此安心主厨房事合寺僧众饮食工作,虽为八大执事之典座,但文喜禅师亲自煮饭烧火等为日常功课。
当得文殊菩萨再次示现接引文喜禅师时,文喜禅师却已悟道的平常心念。因自己在五台山时,不明自己本性真如,终日想着向心外求得佛法,故此患得患失,不得半偈真法实语。就连文殊菩萨亲自点化示现,文喜禅师都不觉察,实是悔恨。今因文殊菩萨又来示现试察禅师真悟而否。文喜禅师的安心内参自悟,以能自悟本愿自性之本。所以偈言:“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看似不同,实则无异,今己自悟何自悔而烦恼呢?
而文殊菩萨在偈语中所言,不是真的说文喜禅师嫌弃他,那是赞叹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道,又是曾经给释迦摩尼佛当过老师,今天真正的有文喜禅师与他成为知音,认识他是为了接引文喜禅师,二人得缘相契。原来,菩萨与禅师自是而己,不二之真法本性。
诸法实相,万物本源,心外无法,参禅不即是坐,功夫随处可用。真如法相的得证圆满,是文喜禅师一生先从心外求寻,尔后参入自心而领悟,在自娱灵明之际,实得真如性海。文喜禅师了悟真性以后,定心如一在大寮中为僧众煮饭烧汤,在日常劳作中守持本心。是心是道,是心是佛,文殊与文喜不二一体的智德高远的佛教规范,当然文喜禅师的思想言行一如既存,长久楷模的后人之幸也。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