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讣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形象大多是治学严谨、见解独到的经济学家,他也从未以诗人自居,但是在北大,厉以宁诗词讲座的吸引力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经济学讲座。
四十多年前,笔者正读大学一年级,读中文,副课里有《政治经济学》,教材主编就是厉以宁。
2021年11月1日,人民政协网曾以《厉以宁的“诗意人生”》为题,报道了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不求浮华,但求警句’,‘诗是深思词是情,心泉涌出自然清’,这是厉以宁诗词创作的追求。”“他的诗词中,既有山河江海、家国情怀,也有岁月跌宕、人生忧欢。”
天,这么丰硕,简直就是个诗人呀。
没问题,跟太多太多年轻时热爱文学的“愣头青”一样,厉以宁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
用诗词书写人生
根据20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厉以宁诗词全集》,他自1947年以来创作了近1600首诗词。其中很多出名的诗词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借诗词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和远大抱负。
1951年,厉以宁由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途中,填了一首“钗头凤”:“林间绕,泥泞道,深雨后斜阳照。溪流满,竹桥短,岭横雾隔,岁寒春晚,返?返?返?青青草,樱桃小,渐行渐觉风光好,云烟散,峰回转,菜花十里,一川平坦,赶!赶!赶!”21岁的赶考学子仿佛预知前路崎岖,但若能“赶!赶!赶!”,终将“菜花十里,一川平坦”。
感觉如何,不咋亚于宋词里的那些大手笔吧?
这次高考厉以宁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乘火车由长沙至武汉再转北京。当他透过车窗看着湘江的平堤沙岸、山上的娇红艳紫后,忍不住赋诗一首《菩萨蛮·别长沙》:“严堤沙岸湘江度,娇红艳紫湘江树。湘水自多情,欢腾送我行。无穷留恋意,伴逐霞云起。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1955年,大学毕业的厉以宁又写下了《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一词:“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首词中既含有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志向,也有他对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精神。
心有戚戚,大概就是缘于阴差阳错,没能到中文系吧。
1978年,厉以宁在自己48岁生日时写下了《七绝·无题》:“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在这首诗中,厉以宁以日升日落、月圆月缺的对比来阐述人应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考虑问题。
用诗词描绘世界
厉以宁的诗词不仅仅是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通过对世界的描写,讲述他的思想和感悟。
1953年,厉以宁写下了《采桑子·颐和园》:“佛香阁上看湖小,只道山高。谁道山高,见否群峰水底飘?半池荷叶遮行路,懒把舟摇。待把舟摇,别有风光玉带桥。”这首词主要是提醒大家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立场和视角。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事物和生活的观感和认识就不同。
1984年,厉以宁写下了《采桑子·皖南道中》:“当年都道徽商富,刚下苏杭,又去淮扬,来往车船贩运忙。徽商早已无踪影,新辟商场,摊位成行,仅是农家小货郎。”这首词上阕讲的是历史上徽商的辉煌,下阕讲的是随着近现代以来商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个体户、农民工创业取代了徽商曾经的领军地位,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全词阐明了商业螺旋式发展之路,隐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2013年,厉以宁到西安故地重游,写下了《鹧鸪天·西安曲江,盛唐名胜地》:“故地重来几度秋,关中霸气早难留。宫廷舞乐黎民怨,废弃名园万事休。城北望,水东流,环池又复见新楼。当年叶落愁人处,正盼花红万客游。”词中从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写到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几度兴衰春秋,终不复当年的雄伟气象。直到近现代以后,西安城才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站在城北高原上环望,泾、渭、浐、灞、涝、潏、沣、滈“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开始了逐步恢复与重现,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也是丰裕富足,足见历史发展的迷人与魅力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还曾在1986年重庆调研期间写下了《七绝·重庆夜雨》:“嘉陵秋雨漫秋池,岸下蓬舟摆渡时,隔水传来圆舞曲,几人会唱竹枝词。”这首词表现了嘉陵江还是那个嘉陵江,雨还是亘古不变的雨,但隔水听音,却不再是古代流行于此地的竹枝词,而是西洋的圆舞曲,不禁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用诗词寄托情感
在工作和生活中,厉以宁也经常把感情蕴含于诗词当中,创作了不少佳作。
厉以宁经常给夫人何玉春写诗,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她是厉以宁多首诗词里的主人公。1958年春节,厉以宁和夫人何玉春在北京结婚。一首《浣溪沙•除夕》再现了这对恩爱夫妻的新婚:“静院庭深小雪霏,炉边相聚说春归,窗灯掩映辫儿垂。笑忆初逢询玉镜,含羞不语指红梅,劝尝甜酒换银杯。”
婚后第五天,厉以宁要去京郊劳动,何玉春要回鞍山工作,厉以宁满怀离愁,写诗道:“昨夜频频双举杯,今朝默默两分飞,新婚初解愁滋味,咽泪炉前备早炊。”
1971年厉以宁还写过一首《鹧鸪天》,让何玉春想起了他们携手走过的艰难岁月。厉以宁在诗中写道:“往事难留一笑中,离愁十载去无踪。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浓。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厉以宁悲忧交集,作《采桑子》一阕:“声声哀乐催人泪,处处灵堂,处处花墙,一夜京城换素妆。音容虽已天边去,留下忧伤,留下彷徨,预感风来雨更狂”,对周总理的深情怀念,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未来历史转折的期待,跃然纸上。
1987年,当时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的厉以宁,为毕业生写下了《南歌子·为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毕业而作》:“手掌官衙印,须知百姓情,犹如晒谷盼秋晴,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慎独人人敬,兼听心内明,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后辈的期望,希望他们深入了解民情,廉洁自律,公平执法。
2008年,正值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的金婚纪念。回想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感慨万千,又填七绝一首:“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回顾了两人五十年的深厚感情。
“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20世纪四十年代,我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扬州震旦中学,都是国内著名的学校,不但重理,而且重文,造就许多优秀人才。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擅长诗词,在他们的诱导和影响下,很早就开始学写诗词,后来成为终身爱好。”厉以宁说。
他17岁时填的第一首词《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当时在南京读高中的他春假期间回家乡仪征途中所作:“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这首词严格按照上阕平、下阕二仄二平的要求,意境清逸淡雅鲜动,用词浅易平实而又十分讲究。
如果不是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也许我们认识的厉以宁,会是一位职业诗人。
怪不得姓“厉”,厉害呐。
《厉以宁诗词全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