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互联网科技工具癖
杨隆恺:戳破“互联网+”的窗户纸,人人都可以“+互联网”

杨隆恺:戳破“互联网+”的窗户纸,人人都可以“+互联网”

作者: 驭器者杨隆恺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18:29 被阅读152次

    “互联网+”是去年7月就想做的一个课程,却因参加“2015我是好讲师”大赛给搁置了。

    2015年“互联网+”被写出政府工作报告后就成为热词,比之前的“互联网思维”这词还要火爆。一些平时不怎么用电脑的朋友也开始张口闭口的“互联网+”,培训行业更是如此。比如,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门叫《互联网心理学》的课推广很厉害,但一看课程大纲给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里面套用了一些互联网概念应该也是附会的。转念一想,这也不能全怪讲师,谁叫现在与互联网有点关联就落伍了一样。

    今天我希望和读者分享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观点和对实体经济企业“互联网+”的思考

    首先,需要搞明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互联网+”的含义是什么。

    “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让我们资讯共享、经验共享,只能提出问题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互联网”也是一个坏东西,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的。我们找到的答案也许是有心人放上去的,互联网上的答案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结合自己来思考的。

    百度一下“互联网+”,能够出现超过10亿条信息。哪些是“答案”,哪些是“陷阱”,这是一个新问题。

    我是在10多年前开始用56K 调制解调器Modem上网的,经历了中国互联网的几次大发展,现在回想是大发展,当时却那么不知不觉。果然,故事都是后面才编出来的。

    现在的企业其实可以分为:“纯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和腾讯等,他们最初从互联网起家,现在开始用平台资源整合线下的供应资源。“实体经济企业”,如:小米、Dell、苏宁电器等,在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或者有线下体验实体。

    在我看来“纯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是被逼出来的。随着软件开发壁垒降低和基础网络资源共享,再加入中国对于知识产品保护的无力。现在稍有能力的程序员就能购要买一套“天猫”、“京东”的源代码,快速打造一个与“天猫”、“京东”功能类似的电商平台。实在不行,就高薪挖掉一个成熟的研发团队,以其积累的经验也能快速打造一个平台出来。

    这个现象说明互联网公司赖以生存的研发技术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可复制资源。 “纯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线下实体,花重金抢夺稀缺资源,以打车、餐饮、住宿等民生行业抢夺最为激烈。

    “实体经济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被冲击确实很厉害,一是因为面对全国或者全球的产品供应,竞争加强。二是因为对于互联网工具掌握能力不足。就如吴晓波之间说“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也是这样。

    “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包括:需求激发形式、选择方式和购买方式。用户在变而企业的产品价值和经营模式不变,肯定冲击很大。

    在过去讲授《微信驾驭术》过程中,我知道很多“实体经济企业”也在求变,但“一变”感觉就会死得更快,原因何在?“不恰当的欲望”+“死搬硬套“+“被人忽悠”。

    “不恰当的欲望”,把这条列为第一的原因是“不恰当的欲望”源于不恰当的动机,进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肯定也是错误的。如:前期火爆的民间资本借贷,都知道那是超过一般企业正常利润率的资金成本,还是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死搬硬套”,一些朋友听过几堂“互联网+”的课、看过几本“互联网思维”的书就开始照做了。比如:做“免费”,结果几轮下就承受不了。“免费”引流不是不行,但是要求其成本是“沉没成本”而非“付现成本”。

    “被人忽悠”,一些身处实体产业的朋友对于互联网都很向往,就算学富五车、经商多年也会被人忽悠

    之前帮几个朋友公司做过顾问,也坏了一些网络营销公司的好事。就像之前一位朋友想做“微信营销”,就找了一家做微信营销公司来谈,我假装助理旁听。对方告诉我们三个月就能帮我们积累50万的微信粉丝。以“流量思维”来说,这个预期相当有吸引力。

    当时问了对方两个问题:一是:假设50万微信粉丝目标达成后,有多少能够转化为成交客户。二是:如果有信心能够把我们的产品用微信营销做出业绩,那么能否不付佣金,而付给高额提成。然后……然后对方就再也没有和我们联系过。(读者如果不自己去思维,我这算是在忽悠

    现在招聘互联网人才很困难,原因是对于自己稍有点信心的人都在创业,或者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企业。想想也对,如果自信能够通过互联网一年能赚个几百万业绩的人,谁还去帮他人做嫁衣呢!所以建议大家需要一定要自己了解和学习互联网工具,而不要把自己的未来拿给别人去积累经验。对于中国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

    当然了解以后不一定需要自己做,具体事情也可以外包出去,只是双方在都懂的情况下能够达成更好外包关系。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又做了一些铺垫,让我们回到正题:“互联网+”是什么?(以下是个人理解,供参考)

    “互联网+”是为“纯互联网企业”提出的,就是用自身已有互联网基础平台能力(如:百度地图、淘宝旺旺、微信)去整合线下实体的供应能力,创造更多的新价值。

    “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提法用“+互联网”更加恰当,即:“实体经济企业”保持自身创造新价值的核心,将“内部管理流程”和“外部经营流程”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企业整合效率和盈利能力。简单说,就是把企业的运营流程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用互联网工具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增加盈利能力。

    从我来说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实体+互联网”,原因是“互联网+”是一个国家战略,需要政策支持和平台力量,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而“+互联网”却是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有价值的公司都能做的事情

    另外插一句,对于“有人宣称能够颠覆BAT”的看法。BAT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只是在那个时代活了下去而已。从现状来看能够颠覆BAT的只有中国政府,因为BAT不是暴发户,至今聚集的能量不是一个新创公司就能颠覆的。作为实体守住自己的核心(创造价值的能力),用好BAT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为我们创造工具就好。对于未来来说,能够颠覆技术的也只有技术。现在想靠商业模式谈“颠覆BAT”的人要么自大,要么别有用心。

    又用了近2000多字来阐述“互联网+”和“+互联网”,不知道读者们是否有所启发或者收获。如果认为有的可以来点【赞赏】,这是继续下去最大的动力。

    这里肯定有些读者想问:“+互联网”如何来实现?

    此文题目是《戳破“互联网+”的窗户纸,人人都可以“+互联网”》,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支撑我这个观点的最主要理由是:“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已经身处互联网当中,已经在‘+互联网’”。唯一的遗憾是这是被动的“+”,我们希望能够主动的“+”,即:驾驭互联网,让互联网为我们所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互联网”了,比如:企业网站、搜索排名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使“+互联网”的价值更加巨大。

    在谈如何“+互联网”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接入工具由PC变成了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穿戴设备)。这一变化最核心的价值是:让人与平台建立了连接,不像以前PC端时要用开机才是连上的。现在,由用户创造的数据可以时时融入企业的经营流程。

    火车订票为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自主完成火车订票,不用排队、不用等待。手机就是一个售票窗口,里面的App应用就是“售票员”。车站降低售票场地成本,售票能力也远远超过线下。未来如果能够发展到二维码验票,也许连取票的环节都可以省掉。火车手机售票就是一个我们身边比较典型的“+互联网”案例

    当理解了上述变化以后,再来谈谈作为实体应该怎样“+互联网”。(也许各位对于“互联网+”还有其他更深刻的理解,而我希望以下探讨是基于“企业流程与互联网融合”这个目标的。)

    “+互联网”的第一步是:强化自身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加速器,好事传得很快,坏事传得更快。互联网的能量有时超过我们的想象,比如:之前一个网上卖盒饭的创业公司不是死于没有订单,而是死于订单太多,现金流支撑不了物流费用。所以在做“+互联网”之前,建议对于自身产品和服务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估,找到企业供应能力的边界,避免产品卖出去用户评价不高或者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

    “+互联网”的第二步是:分解企业运营流程,找出“传播”和“互动”环节。

    企业需要将运营流程进行深度的分解和梳理,将需要“传播”和“互动”的环节给找出来,与适合的互联网工具进行融合。用工具(百度、新浪微博等)可以提升企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还要再用工具(微信、脉脉、App等)与用户完成“互动”,这里的互动包括:答疑、交易、售后、社群。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加深企业与用户信任。

    “+互联网”的第三步是企业运营流程再造,形成并验证解决方案。

    有些朋友认为解决方案很虚,但是务虚其实是很重要的。“务虚”可以避免企业犯明显的错误,也可以让企业眼光更加长远。

    通过第二步的分解和梳理之后,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对流程进行再造。我们需要认识到,不是在淘宝或京东上开个店,或者做了微信公众号就叫“+互联网”。“+互联网”一定是企业流程与互联网工具进行融合,通过整合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对于“+互联网”需要全盘规划,让互联网工具融入到企业的流程当中。这个规划可能很大,也可以很小。

    举例说明,“产品推广”是企业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可以用到互联网工具的环节。之前有学员过来听课时,说企业上了百度排名,但是效果非常不好。深入交流发现,他们的目标客户在“成都绕城高速以内”,“百度排名”最小的投放区域是“省”。百度排名就不是对他们最值性价比的互联网工具。对方是一个线下实体店,也许“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作为推广工具更加适合。

    也许读者在想:做出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方案很难吗。

    我觉得“+互联网”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就看怎样去界定。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就是互联网的用户,只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和研究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习惯,找到与自己企业流程契合的地方就好。

    以“餐饮行业”举例说明,首先应该“+互联网”的切入点就是“位置服务”。对互联网用户来说,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想找点吃的,谁还会走在街上一家一家的看呢。大家都是拿出手机,查看附近美食,选择想吃的品类,再看下店面照片和评论,再看看有没有团购,电子地图导航到这家店面。

    所以对于“餐饮行业”的“+互联网”的做法:在主流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上标记自己店面的位置,填写完成的资料和联系方式,上传能够代表自己店面特色的照片,再请一些客人给些好的评论,再上点团购平台。这是一个低成本、简单有效的“餐饮+互联网”解决方案。

    一不小心又写了4000多字,各位读者如有问题或者不同观点可以留言或加我工作微信交流。

    (PS: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可以直接推荐好友或分享朋友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隆恺:戳破“互联网+”的窗户纸,人人都可以“+互联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qo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