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作者: 高振朝 | 来源:发表于2024-09-28 09:3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是一名气象人,现已退休,在基层气象站工作了整整三十八年,经历了无数风雨,留下了许多记忆。

    1985年我从山西省气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坡梁沟壑的隰县气象站,那时条件比较艰苦,站址位于离县城三四公里,相对高度在二百多米的蛇家圪梁山顶,上班的人们都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土面陡坡徒步上行。往往上坡后都是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我就有亲身经历。

    隰县气象站是国家基本站,观测场里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从高到低依次有序排列着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横平竖直的各种气象观测仪器。观测温度的仪器都是由玻璃制作的,观测气压、气温、风向、风速、雨量的自记仪器都是机械的,其它的一些气象要素的观测都是手工操作的,云的观测、天气现象的观测、能见度的观测都是肉眼观测的,取得的观测数据都要认真记录在观测簿上,然后在值班室里利用各种表格和算盘进行查算,最后根据复杂的编报规定制作好各种报文,然后再用手摇电话通过邮电局将电报一一发出。

    从开始观测到报文准确发出就十几分钟的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观测发报任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年轻的观测员来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手忙脚乱,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观测员必须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同时要加强实战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换下来的各种自记记录根据有关业务技术规定全部经过手工订正整理出来,再经过其他人员校对,抄录到报表上,最后经过预审员再把关审核无误后上报,经过上级气象部门审核无误后,再经过人工统计加工形成气候材料,进行气象服务。

    当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比较低,预报手段也极其简单,预报人员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用传真机接收几张有用的天气图,及时收听上级电台预报广播,再加上每天根据本站气象要素填绘的综合要素剖面图,然后大家根据自己预报经验加以订正,最后进行讨论会商将预报发往广播电台。

    当时大家都觉得干气象工作太辛苦、太枯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太低,都幻想着有一天观测编报、记录整理和报表制作都能实现自动化,天气预报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和先进。

    气象现代化的建设终于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始起步了,1986年pc-1500袖珍计算机的应用,结束了手工查算和人工编报的历史,1999年配备了计算机,开始制作机制报表,结束了人工制作报表的历史,极大降低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2001年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2008年建成自动气象站,2015年又建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的建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以说是气象观测仪器的一次革命。它用先进的电子设备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机械设备,用各种电子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的测量仪器,甚至还代替了过去用肉眼观测的项目,同时数据传输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时间间隔缩短到分钟量级,极大地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准确率、传输率和可用率。

    与此相随的也出现了区域气象观测站,安装在乡镇、旅游景区、农业园区、山洪易发区等地方,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数据,为更好地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的手段也迈上了新台阶,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雷达资料的广泛应用,又加之区域站加密观测资料的补充,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气象服务的效益更加凸显。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雷达、火箭、高炮、焰炉人影设备齐全,为当地的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贡献了一定的力量,深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欢迎。

    同时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台站的基础设施,办公环境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譬如,值班员一年四季,可以坐在温暖如春、窗明几净的值班室里远程质控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气象观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人值守。

    弹指一挥间,青丝变白发。我见证了基层气象观测仪器、传输方式的变革和更新,见证了气象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气象人的奋斗史,不过,这只是管中窥豹,只是气象事业飞速发展的缩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bc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