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英文名字叫做“mindfulness”,我们把翻译成专念,也就是说专注当前的念头,活在当下。当然,活在当下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最直接的——正念。
走神的心是不快乐的心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科学》上发表过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名字叫做“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也就是说,一个走神的心是一个不快乐的心。
这个实验具体是这么做的:
吉尔伯特教授开发了一款手机APP 的程序。这个APP 会在一天之中,随机选择时间给APP 的用户发送短信,问两个问题:
1. 告诉我,你现在在做什么?
2. 你现在的幸福感有多高?
他测试了全球18 岁到88 岁的2250 名受试者,发现了两个结果。
1. 人们一天之中走神的时间,竟然占到清醒时间的46.9%。也就是说,在一天之中,你有一半时间都在做白日梦。
2. 人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即使想的是快乐的事情,幸福感也要比他们专注当下的事情时的幸福感低。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手头上所做的事情时,生活才是最愉快的。
这正好就印证了苏格拉底在2000 年前的一句名言:
“浑浑噩噩的生活是最不值得过的。”
走神的代价:思维直觉化与机械化
为什么“活在当下”是让你的生活更幸福的法则呢?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飞机快要起飞了,而你刚刚到达机场。安检口人山人海,所以你必须要在安检口插队才能赶上飞机。这时你需要如何跟其他乘客沟通,他们才会让你插队?你肯定会说:“抱歉让一下,我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但是哈佛大学的另一个研究却表明,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随便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
“抱歉让一下,我需要往前走。
”“抱歉让一下,我要过安检。”
而人们都会允许你插队,没有人关注理由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安检口排队的时候,都处在走神儿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作出的反应大都是机械化的、自动化的、“不过脑子”的反应。
为了适应生存,为了让大脑能快速地处理外界的环境,我们的大脑里保存了很多的规则或规范,以便于让我们非常快速地作出决策和行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
一方面,它给我们带来了高效的反应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它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我们不仅失去了创造能力,还失去了年轻与活力。
这个代价,就是理性思维被直觉思维取代,创造性思维被机械思维取代。
活在当下能让你“返老还童”
哈佛大学教授兰格通过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实验来说明这一点。这个实验也被称为“返老还童”的实验。
兰格教授在一个修道院里面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将这个地方布置得和20 年前一模一样。兰格教授邀请了16 位年龄在70 到80 岁的老人,在这个时间胶囊里生活了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听的都是20 年前的音乐,看的都是20 年前的电影和电视,阅读的都是20 年前的报纸和杂志,谈论的都是20 年前的国家和世界大事。也就是说,这些老人被要求假装生活在20 年前,也就是他们50 到60 岁的时候。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老人觉得还不太习惯,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完全适应了这个时空胶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关注好像真的回到了20 年前。一个星期过去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当他们开始来参加这个实验的时候,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甚至需要家人的陪伴。而经过了这一个星期之后,在心理方面,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和反应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身体方面,他们的血压降低了,他们的步态、体力和握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一个老人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可以自行行走。而另外一个老人开始玩起了橄榄球—— 你能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玩橄榄球么? 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老人们的家人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 个返老还童实验更厉害的灵丹妙药吗?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衰老”是我们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思维方式:当人的年龄大了,人就必然会衰老,就必然虚弱多病。而如果你用功能磁共振扫描仪去观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你会发现90%以上的六十岁老人,他们的大脑活跃度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他们在记忆力、推理力、信息加工速度等方面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年轻人没有显著的区别。
但是,当我们一旦进入老年,年轻时对老年形成的体弱、多病、无助的思维定式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当你发现你的记忆力变差,你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我老了。但是事实上,只是你并没有像原来一样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记忆了。所以,记忆力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生理的衰老,而更多的是你心理的衰老。
这对于老年人是如此,对于年轻人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给年轻人看一些养老院和轮椅的照片之后,这些年轻人在离开实验室后的行动 也会变得缓慢起来,需要花更久的时间才能从实验室门口走到电梯口。
所以,活在当下,并不仅仅是说我们要知道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控制力。它让我们不停地问自己: 除了理所当然的规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我可不可以离经叛道,走出我自己的道路?
所以,要么让自己的思维随波逐流,陷入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反应方式之中;要么不念过去,不畏未来,专注当下,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获得自我革新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