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2018上半年观影总结(Top 20 / 185)

2018上半年观影总结(Top 20 / 185)

作者: 子戈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7:46 被阅读215次

    2018上半年总共看了185部电影,基本保持一天一部的节奏。

    其中院线片21部,北影节18部,其余146部是在线看的或下载的资源片。

    年中了,做个总结,选出了20部印象最深的影片。

    前10部是新片,后10部是老片。

    -新片10部-


    《大佛普拉斯》

    上半年华语最佳,没有之一。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一部这样动人的电影。

    残酷却没有戾气,悲伤也透着温情。

    与三和大神的破罐破摔不同,本片的两位主角肚财和菜埔,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没有游戏人间,而是隐忍地活着。

    尽管他们的世界,是灰白的,看不到希望。很可能明天就潦草而死。但是今天,仍要用尽力气去生活。

    大佛普拉斯的世界里,没有佛,没有神,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这个荒诞的故事里,藏着台湾社会最深层的秘密和最底层的创伤。

    其实,又何止台湾呢。

    《第三度嫌疑人》

    曾经我们都以为,是枝裕和是那种一辈子只会拍一类电影的导演,虽然每次都好,但终究是重复自己。

    而这次,《第三度嫌疑人》让我们见识到了他驾驭不同题材的潜力。

    看之前有些担心,怕他急于证明自己,失掉了曾经的味道。但看过前十分钟就知道,他还是他。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很不像他,但我恰恰觉得,它依然有着鲜明的是枝裕和的标签:用从容的、清淡的、悲凉的语调,诉说这个世界的无常和不可知。

    《第三度嫌疑人》的表意层次丰富,三句话可以概括:

    (1)真相只有一个,但永远不是你知道的那一个;

    (2)没有人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但凶手和整个司法系统都在干着同样的事情;

    (3)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三块广告牌》

    影片女主的人设异常凶悍,女儿被奸杀,七个月过去,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女主租下了三块广告牌,写上对警方的谴责。

    相信很多愤青儿们看到这里,已经嗨起来了吧,你一定期待着看到个人对抗体制的戏码。

    很可惜,你要失望了,反体制或讨伐公权力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题中之意。

    相反,这部电影在剧作方面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错”的困局。

    因为唯一的凶手的缺席,剩下的人,只得交替沦为替罪羊,成为这腔愤怒的宣泄对象。恨,就像一个怪圈,当唯一的出口消失后,它只有不停地循环下去。

    何时终止呢?

    当我们意识到,仇恨并不会终止仇恨时。

    《魅影缝匠》

    每次看PTA的电影,都不无法忽视这个导演强大的存在感。

    《三块广告牌》是好电影,但是被剧本驱动的电影,而《魅影缝匠》则是被导演驱动的电影,摄影、场面调度、剪辑、表演……都遵从于导演一贯的审美要求,非常强大。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届奥斯卡,除了《三块广告牌》,最喜欢这一部。

    一个暴君式的艺术家,从不同女人身上汲取创作灵感,然后抛弃,直到他遇见了那个可以不断重生的缪斯女神。

    于是蛮横的男人,成了驯服的婴儿。

    毒蘑菇,象征一段爱情里,彼此之间最本质的需要。如果它是契合的,哪怕危险,哪怕带有一点破坏性,也能历久弥新。

    《湮灭》

    本片建立了一个迷人的X世界。

    它就像一个庞大的有机体,不断更新、迭代,而所有进入其中的人,只是等待分裂的细胞。

    我们终将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在X世界里,这个大同的梦想实现了。在这里,所有肉体、精神将被撕碎、重组,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个体,而只有一个演变的整体。

    如果是你,要融入这样的世界吗?

    《燃烧》

    侯孝贤的三个门徒,贾樟柯、是枝裕和、李沧东,将侯孝贤“天道不仁”的出世主题,分别做了不同的入世处理。

    贾樟柯是知识分子的、批判的;是枝裕和是家庭的、悲凉的;而李沧东的文学化的、社会的。

    《燃烧》一如既往,李沧东用极为文学化的、甚至诗意的方式,讲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关于阶级固化,关于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背离。

    本片建立了丰富的隐喻系统,可以从中看出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但内核却是相似的,即一代年轻人的无望的愤怒。

    无论最终的杀人,是在现实中完成的,还是在小说中完成的,都是无力的,都是注定的悲剧。

    《狐步舞》

    向前,向右,向后,向左,以色列边境,闲极无聊的士兵,跳着狐步舞。

    不管怎么跳,最终会回到原点。

    这是战争的荒谬,更是人生的荒谬。

    影片用一个精巧的三段结构,跳完了完整的舞步。该发生的事情,最终都以最不该发生的方式,发生了。

    《黑夜造访》

    豆瓣评分5.9,我能给到及格以上。

    悬念这个东西,就是污点,要在正常的生活里埋下一个污点,这个污点会牵动观众的视线和内心。

    希区柯克深谙此道,更文学化的表达是“看一滴血落入欢畅的溪流。”

    本片节奏很慢,不恐怖,没有太多戏剧冲突,但亮点就在于始终弥漫着一种未知的不安,悬念感十足。

    感兴趣可以挑战一下。

    《生存家族》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灾难片了。

    如果是好莱坞来拍,显然不会是这样的风格。也只有日本导演能把世界末日拍的如此笑中带泪。

    全球性停电,不同于其他外部危机,它是无法依靠主人公去改变的事实,他们只能想办法熬过去。

    于是,这就把应对外部危机,转化成了一个更棘手的家庭问题。

    终究,只有小家安定,才能彼此支撑,共度难关。

    《三和人才市场》

    纪录片,讲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外来打工者寄居在它周围,过着你完全想不到的生活。

    这些人大多曾是留守儿童,长大后出来打工,因厌倦工厂高压高危低薪的工作,也看不到未来,于是选择打零工,挣散钱,一天能挣100元左右,然后逍遥快活两三天,再去挣一笔。

    他们从不考虑太长远的事情,也没有梦想,而所谓的逍遥快活,也只是泡网吧,打游戏,沉迷虚拟的世界。

    有钱时候,他们睡15元小旅馆,吃清汤挂面,喝2L纯净水,抽散烟;没钱时候,就露宿街头,几天不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下,这似乎成了一种“低配版佛系生活方式”,不执着,不争,济公再世一般。更有人说:瞧人家活得多自在,多时尚,三和大神的快乐,你们体会不到。

    影片中,记者采访了几位三和大神,起初,他们面对镜头是满不在乎的,对于现状可以轻松地自圆其说。

    再往后,聊的深入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这样生活,只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们看不到任何的上升空间,每个月挣多挣少,同样买不起房,娶不上老婆,也根本无法在深圳立足,既然如此,还不如目光短浅、及时行乐。

    所谓的生活方式,也只是对绝望的一种自嘲式解构,现实彻底灰败,还不允许精神胜利一下?

    我们总说,岁月静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盲目自信,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社会结构性动荡的过程里,总会有被牺牲和湮灭的个体,他们没做错什么,就是命不好,运也不好。

    记者问,你这样下去,老了以后怎么办啊?

    三和大神说,老了……(犹豫了一下)就死了呗。

    -老片10部-


    《未来学大会》

    本片藏着两层类型反转,第一层是真人电影转向动画片,第二层是科幻片转向家庭片。

    初看,似乎又是一则科技摧毁文明的寓言,但后半部分,动画上演,影片巧妙地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在所有人都迷失在了药物带来的极乐世界时,一个母亲,却想要回到真实里,找到自己的儿子。

    影片的结尾,极其震撼。她最终找到了儿子,以你绝对意想不到的方式。

    《游客》

    电影版“范跑跑”。

    一家四口去滑雪度假,雪崩忽至,男主撇下妻儿独自逃跑。一场虚惊过后,这个家庭却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道德困境,就像是上帝造人时故意留下的bug,都是无解的。遇到危险,逃跑是本能;而保护你爱的人,也是本能。两种本能的交锋,没有谁一定高过谁,或者说胜负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非常微妙。

    可道德的要求,却永远是利他大于利己的。这就是这道难题,无解的地方。

    本片导演是瑞典人鲁本·奥斯特伦德,掌控力很好,叙事不疾不徐,逃跑事件过后,危机并没有马上爆发,而是像一根刺,扎在这个家庭中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芥蒂,隔膜在一点点发酵的氛围,控制得特别好。

    最不满意的,是影片的结尾,一家人在风雪中的段落之后,公车的段落觉得毫无必要。如果提前收,会更有力量。

    至于女主在影片最后的那场风雪中,是真的受伤了,还是故意给了男人和自己一个台阶,挽救家庭?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很有意思。

    《冰山的阴影》

    动人。

    导演在车库的跳骚市场,偶然买到一堆胶片,发现里面竟然记录了一个陌生人的一生。

    这个人,寂寂无名。

    42岁时,他辞掉工作,上了船,周游世界,拍下了大量的影像。

    他的一生很孤独,亲人一个个离去,而他爱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可是他找到了另一种挚爱,就是对于边界的不断眺望,对于未知的不停探索。

    90岁,他去世了。

    他的一生被随意的出卖。

    这些影像,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看过。

    我甚至想象,老得不能动的他,躺在床上看这些影像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是幸福和落寞并存的一种复杂感受吧。

    临死前,老人正在研究天体物理,研究虫洞,我想此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他孤独地旅行,或许仍在继续。

    这一次,他又到哪去了呢?真想看一看啊。

    《羞耻》

    一个男性瘾者的故事。

    床戏很多,色彩本该张扬、躁动,导演却故意采用冷色调,偏蓝、灰,突显肉体纠缠下的精神疏离。

    性瘾背后,是爱的无能。

    男主的性瘾,导致他在面对妹妹时,也难以自持,所以他选择回避。

    放心,这并不是一个无限颂扬亲情的虚假故事。影片最终在男主对于美色的凝视中结束,那眼神里,并非冷淡,而是克制。他没法控制自己不被美色诱惑,但却学会了自我约束,因为内心的羞耻感。

    性爱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黑炮事件》

    非常邪典,非常牛X。

    绝对是国产黑色讽刺电影的最高峰。

    雨夜,工程师赵书信发了一封神秘的电报:黑炮丢失301。因此遭到举报,因赵在公司里负责与德国专家沟通,使得他的嫌疑更大,赵被公司停职,暗中调查。

    本片其实讲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如何被公权力不信任、排挤,以致丧失尊严。

    而结局非常讽刺,一个神秘的包裹寄回来,政委和保安队长满怀期待的打开,迫切揭秘黑炮的真相。

    黑炮是什么呢?

    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其实不管片中具体的物件是什么,它所代表的,其实是什么都没有。

    或者叫,莫须有。

    《漫长的告别》

    看过阿尔特曼的《漫长的告别》,正在读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同样的文本,完全不同的味道。

    钱德勒的态度是缅怀的,阿尔特曼的态度是自嘲和自毁。

    都很喜欢。

    钱德勒笔下,道德感极强的私家侦探马洛,为朋友守口如瓶,而他的所谓朋友特里,也只是街上偶遇的酒友。钱德勒这样写他们的相遇,马洛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特里吸引,因为那真不是个适合交友的场景,特里酩酊大醉,躺在车里,半条腿掉在外面。可马洛却走过去,和他成了朋友。钱德勒这样写马洛莫名的心理:或许只是因为他脸上的疤,或是只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或许只是因为他礼貌的态度。

    而到了阿尔特曼的镜头里,两个男人之间这种高贵的友情,成了一种幻灭,最终,马洛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被特里利用,并险些因此丧命。

    一个高智商的私家侦探,从影片开始到最后,都没有找到自家的猫。多么调皮的阿尔特曼。

     《405谋杀案》

    1980年的国产片,推理类型,少见吧。

    影片节奏把握得特别好,剪辑准确干净利落,利用路灯、脚步、人影等元素营造悬疑氛围,以及不断地闪回、推演,来制造烟雾弹……种种手段,运用得十分娴熟。

    开场以洗印照片的形式介绍演职员,一下就把悬疑感烘托出来了,非常有效。

    影片从情杀、财杀到仇杀,最后通通推翻,上升到一场政治阴谋,剧作没有硬伤,推理也算精彩。

    在那样的政治氛围里,主题难免归于俗套。片中反复出现的对白“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虽然说教,但联系起文革背景,又不禁令人唏嘘。

    《鬼婆》

    从侧方打仰光照人脸,很有恐怖效果,你可以想象是我们平常在深夜吓人时,用手电从下巴往上照,但那个太生硬了,从侧面照过来要自然的多。

    如此打光还有个效果,片中人一律是阴阳脸,这与主题相符,人性的明暗变换,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全黑。

    在一望无际的荒草地里,有一个很深很暗的洞,洞里面是皑皑白骨。性与人性恶的双重隐喻,表露无疑。

    本片的主题无甚可说,亮点是打光、摄影、音效,氛围。不恐怖,只是阴森、诡谲,让人不寒而栗。

    《改编剧本》

    毫不犹豫打五星。

    剧本太牛叉了,献上双膝。

    讲了一个编剧的创作焦虑,看得直冒汗。

    影片建立了两层的书写关系,现实中的考夫曼书写电影里的考夫曼,而电影里的考夫曼书写剧本里的考夫曼。

    创作焦虑的来源:自负与自卑的纠缠,不知从何落笔的困窘,自我表达与商业诉求的矛盾,改编与原作本意的冲突。影片将这些心理困境,做了非常生动的影像呈现。

    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是自嘲的、悲剧式的,作为整个娱乐产业的一个环节,一个创作者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初心。当电影开始以程式化的节奏推进,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线时,创作者已经死了。

    《九降风》

    讲了90年代的台湾校园,七男二女的青春故事。

    能把这么多人物讲下来,本身就不容易。

    本片重点落在兄弟情上,剧情平实动人,不聒噪,不张扬,不漫画化,不惺惺作态,都挺好的。

    结尾尤其不错,收得漂亮。

    毕业典礼,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到场,去了远方。他穿着兄弟的毕业服,见到了他们共同的棒球偶像,面对镜头,投出了一记蓄势已久的球。

    那是这个男孩的成人礼,是他懂得珍惜和怀念的一刻,这远比毕业重要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上半年观影总结(Top 20 / 18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ch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