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确立就了智、德、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经1947年制订、2006年全面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为了实现“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完成“重视教育与职业和生活的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等教育目标。如今,劳动教育日臻完善,对日本人塑造人格、成就学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日本校园暴力、“不登校”、自杀等现象逐渐增加。日本中小学学生与自然的接触机会也大幅减少。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文部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自然体验活动,加强青少年对社会的了解,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等坚强意志和积极进取之心。日本提出教育改革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即培养独自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地做出判断并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
一、劳动教养,从小抓起
日本中、小学的“劳动体验学习”,虽说目的是一致的,但具体做法各有侧重。1976年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修订教育课程基准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学校的具体方针,即:小学阶段重点在于结合第一产业“通过直接动手的制作活动以及体验性的活动,努力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喜悦感;初中阶段要重视劳动方面的体验性学习为走入社会做准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阶段则着重于通过结合第二三产业有关劳动的体验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工作愉快和完成任务喜悦的同时,形成对于劳动的正确态度和职业观念”。让学生从幼儿园,学习某一特定科目。通过实验、实习使普通中学生学习和掌握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力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孩子们学习自理,培养耐心、细心和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比如以下几方面的劳动:
1.生产劳动及种植教育等。有条件的学校独出一块植物园。没有条件的,可用花盆代替。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加管理水田、早田、茶园、校林的劳动。
2.提高自理能力。用针线缝制简单工艺品,锻炼孩子手、脑、眼的协调能力。午餐时间:轮流到食堂帮厨,学生自己完成餐桌摆放、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午休时自己铺床、淋浴、擦身、换衣。放学时自己收拾书包,更衣换鞋后离园。
3.清扫和美化校园环境。学校提供100多页的打扫方法指南,详细说明工具名称、使用方法,学生要自己完成校园环境的打扫工作。
4.培养创造力。日本幼儿园会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一些待回收的“垃圾”;硬纸皮、包装箱、报纸、筷子、尼龙绳等来用于手工制作。日本教育者认为,成品玩具孩子很容易玩烦,如果让孩子从小在对原材料创造的过程中完成作品,孩子就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自己动手,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5.志愿服务性劳动。包括:到福利院慰问照顾老人及孩子;清扫和美化公开设施;为公共福利事业开展募捐活动等。
二、日本德育的体验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课程改革时引入“劳动体验学习”以后,日本表现出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向,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体验实际社会的职业,从而达到多样化教育的效果。日本在1978年修订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时,将劳动体验学习引入其中。其背景大体在于:其一,过去的学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学校“填鸭式”的教授大量的学科内容;其二,伴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儿童们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场合越来越少。因此希望学校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制作”和“培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此后,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关于劳动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断加强。“现在,作为儿童们直接体验活动的一种,各地都在实施劳动体验学习”。笔者以教育与经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线索,考察日本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发现日本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时间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类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如下:
1.家庭生活劳动教育。劳动作为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不遗余力地为此创造机会。这里所说的“劳动”可不是简单走走过场,而是切实地践行包括种植、烹饪、整理空间等多项活动。为此日本在小学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家政课。这门家政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小学“家政”科:了解家庭的基本生活是如何维持的,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初中则根据不同的科目开设不同单元课程来帮助学生,如:“技术与家政”科:在“技术领域”,设有“材料和加工技术”单元,对“利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能量转换技术”单元,对“利用能量转换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教授学生衣、食、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方面的内容。一些日本中小学配置有专用的料理教室和缝纫教室,有专门的老师来教孩子们相关知识和技能,比如制作日餐最基本的“三菜一汤”和制作围裙等。家政课从小学持续到初中,学生们每周进行两次的学习和操练,它不仅能让孩子了解家庭,还能让孩子了解社会。初中阶段,孩子们要在社区周边开展各种职业体验。到了高中,很多孩子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打工了。
2.道德教育。小学:体验劳动,感知劳动的美好;愿意劳动,知道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体会劳动的喜悦。初中:以己推人,具有服务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3.综合学习时间。在小、初、高各个阶段,各学校都要积极地组织自然与社会体验(小学)、自然与职场体验(初中)、自然与就业体验(高中)、制作与生产物品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实习、调查与研究、发言与讨论等综合学习活动。
4.特别活动。小学:在“班级活动”中,理解值日活动的作用和劳动的意义;在“儿童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中学:在“班级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参加志愿活动并理解该活动的意义;对于“学业与出路”,学生可以进行规划并寻求帮助,斟酌出路的适应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并确立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出路和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有此看出,日本劳动教育都是“隐居”在其所在课程之中的,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关于劳动的内容仅是其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三、日本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日本中小学特别重视德育的体验教育,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让学生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提高道德水平,逐步成长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1.自然体验
随着日本科研技术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少。为克服这种弊端,加深青少年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为他人贡献的精神,文部省大力提倡和推行自然体验活动。两周前,我在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接到当地一所市立小学的请柬,邀请留学生和当地居住的外国人参加该校五年级学生的“插秧挑战”活动。“插秧挑战”四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笔者在国内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近二十年,还没有过同学生一道参加插秧之类的农业劳动体验,大家带着莫大的好奇心欣然答应参加此次活动。上午九点半插秧挑战正式开始。孩子们虽然是首次插秧,但一点儿也不显得笨拙,经过课外授业老师渡边先生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们一下子就学到了一手插秧绝活,要和我们三位老外以及他们的带队老师进行插秧比赛。很快摆弄出了几个插秧擂台赛场,正值比赛激烈之时校长赶来加入了比赛。中途,笔者边插秧边向校长打听此次活动的初衷。柴田校长向我介绍说,他们学校每届五年级的学生都要到这里参加插秧——田间管理——收获这一全程活动。学生在这里亲手播种、培育和收获,在实践中长知识,在劳动中学本领。上午十一点左右,插秧活动结束,农田主作总结并宣布了此次挑战活动获胜者的名单。返校的途中我向学生们问起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他们告诉我,虽然活较脏较累,但其乐无穷。我们返回校园时,还看到二年级的学生正和家长们在校园内植树。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德育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以发展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养成内在道德性。
2.生产劳动体验
日本人向来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而且日本人爱农艺和园艺是出名的,不少人家里的花园和菜园都是自己打理。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田地专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种植教育,待到了能收获食用的时候,孩子们就将所种蔬菜采摘后送到学校食堂,参加午餐的制作,享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日本中小学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许多小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在中高年级开展种植水稻活动。在本地行政、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直至收割、运粮、脱粒、碾米,让学生参与每个环节的劳动,最后集体做饭、品尝,在体验劳动成果的欢乐喜悦中,增强劳动创造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正理解劳动的意义。有的学校从本地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制作和纸、烧炭、种菜,参加渔业劳动,学习养蚕和制陶工艺等。学生的劳动过程,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又是培养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过程。
3.磨难体验
作为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国家,过去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家务劳动逐渐被先进的家用电器所取代,中小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磨难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日本学校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如让学生参加用扁担挑水,用洗衣板洗衣服,用炉子生火等传统的体力劳动活动。这样既有助于增长知识和见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日本中小学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由社会、学校、家长联合组织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和经受磨难,培养与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奋发图强的信心。
4.耐苦生活体验
日本,父母亲给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慢しなさい”,翻译成中文就是“你要学会忍耐”。在超市和玩具店,很少看到孩子因为父母亲不给买玩具而躺在地上耍赖哭闹的现象,因为父母亲从小教育孩子:想要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譬如说,在家里每天帮妈妈洗碗擦地,一个星期之后,爸爸妈妈再答应给孩子买想要的玩具。由于深受中国儒教影响,日本人深谙“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真谛。即使国富民强,仍然不忘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让青少年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接受劳动教育,体验艰苦生活,学生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体验。在一些中小学还开展了“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有意识安排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地区去体验艰苦生活,接受劳动教育,经受锻炼,磨练意志,体验艰苦生活,品味人生,培养“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品格。
5.志愿者活动体验
开展各类社会志愿者活动。志愿活动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例如给老弱病残帮忙;到敬老院、社区福利院服务;回收废旧报纸书刊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树立为国家为大众效力的思想。此外,文部省已经向国会提议,应从法律角度规定小学和初中学生每年要有两周的社会服务时间,高中生要有一个月的社会服务时间,以增强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四、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1.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实践体验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有利于内化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积淀道德素质,起到知事、明理、导行的作用,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受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另外,教师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缺乏通过道德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德育的实践体验。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势、丰富的历史资源优势、和社会上的各种典型德育素材,大力倡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走访、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陶冶心灵,强化参与意识,增强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
2.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吃苦和挫折教育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由于艰苦生活的磨练,形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弥补了学校德育的不足。而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衣食无忧,未经过困难生活的磨练,自主、自理和社会交际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父母养育的艰辛,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丧气失望、不知所措。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开展吃苦和挫折教育则非常必要。我们应当借鉴和学习日本的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和耐苦生活体验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吃苦、耐挫精神。学校和家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吃苦、磨难和挫折教育计划,如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参加洗手帕、袜子,刷碗筷,在学校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等活动;有计划地带学生进行远足、爬山、跨水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吃苦夏令营”、“军事夏令营”等,让学生经受磨难,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吃苦精神和集体意识。
3.要发挥社区在德育中的作用
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对青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寓于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之中,有效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日本学校通过与社区合作,扩展青少年儿童的体验活动场所,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中小学德育要积极依托社区的力量,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德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如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建立德育基地等,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学校德育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从而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德育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力量,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请社区的老红军、劳模、先进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农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带领中小学生关心和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参加社区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如社区的公益劳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等。
4.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日本《教育法》把“关注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培养重视劳动的态度”作为教育重要目标,把培养勤劳观、基本生存能力纳入教育方针,规定中学生每周要在学校农场、果园和家禽畜饲养场参加两小时全校性的生产劳动。近年来,俄罗斯重拾苏联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2015年颁布《劳动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和保障机制。德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解决德育虚化问题,在德育中引入社会公益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渗透德育,端正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智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从做中学,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提高劳动的技术含量,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可爱、劳动成果最珍贵的道理。
5.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机制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立德树人机制也要靠劳动教育的落实,落实劳动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核心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一是以社会公益性劳动为要点,融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结合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二是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颗纽扣,撬动社会的支撑作用,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三是以中小学为重点,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青少年劳动意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终身发展,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四是整合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形成目标、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等相关联的劳动教育综合课,体现劳动教育的整体性。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带动社会、家庭投入,辅之以商业保险,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总之,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巨大启示,我们的教育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挑战,适应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并且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这一目的。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劳动教育赋予了深刻内涵,也蕴藏着深厚独特的方法,我们要从外国的劳动教育中得启示,挖掘、提炼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方法,使劳动教育在授业、育人中发挥更大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