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夸夸其谈

夸夸其谈

作者: 王敏是男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22:11 被阅读0次

            俗话说三岁看老,看谁?

            看孩子 !

            恭喜你,基本跑偏了。应该看父母。

            从出生到三岁,初生儿脑容量从平均仅350克,经历神经元的爆发增长,3岁达到成人的85%,这期间建立起来的链接基本决定了性格形成,这就是佛爷说的潜意识。

            三岁过了,看学龄 ; 学龄过了,看三年级 ; 其实对应的是3、7、10岁大脑发育黄金期。

            三年级过了,要想不看天吃饭,家长就需拿出大禹冶水的勇气。

            正在读《父母的语言》,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输入的语言可能对孩子的影响。研究显示起主要作用的是语汇的性质,“要”、“不要”这些限定词的作用反而不大。

            语汇分正向语汇和负向语汇,正向语汇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愉快、积极、高效 ; 负向语汇让大脑产生皮质素,使人沮丧、伤心、迟钝。

            也许说的只是不要拖沓、不要打闹、不要散漫,家长以为在作积极性约束,在孩子心里己经给他贴上了“拖沓、打闹、散漫”的负面标签,形成反复负面强化,孩子觉得我是这样的孩子,完犊子了。

            父母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方式,学龄前孩子90%的词汇来源于家庭,以下是个人读书心得。

            读书,向来是知己之短始读书,不耻自爆,贻笑大家。

            正面品质是用正面语汇和肯定的过程界定出来的,行为红线也是要用词汇划定。有时家长觉得整天在夸,孩子行为怎么没有提升?

            常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孩子也有方式。肯定品质和具体行为,比如“努力、认真、坚持、团结、帮助、耐心、帮助”等等,说话的方式要正式,要告诉孩子做得好的是什么行为和品质,孩子有希望被肯定的天性。

            最忌随口夸、空泛赞,半岁孩子就听得出语境,家长讲得随便孩子当然也不走心。

            给负面行为划线要更用心,告诉孩子不要怎样不要怎样,无意中就让孩子心里在给自己预设定。

            孩子有负面行为家长不要慌,也不要急于纠正,先观察和思考。孩子的行为很多出于无意识,并不是已经形成习惯,家长不必急,有负面行为急于纠正反而在贴负面标签,应找机会输入概念。

            对孩子反复纠正反而容易形成负面强化。举个粟子,要求记住的,不一定记得住,要求不要记住要马上忘记什么,多半完了,忘不掉。大脑对内容的记忆在于强化次数,跟“要、不要”无关。

            我的心得是,负面划线要用他行为人来划。去年孩子们参加“养犬公约”为例,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不良行为,亲手做图画,归纳成养犬公约,上门宣讲。

            儿子在小区里看见邻居养犬不系绳,就会上前说“阿姨,不系绳是不对的,对小朋友不安全”。参加养犬公约的孩子会不会在养宠物上做得有教养,不言而喻。

            用万州公交事件告诉孩子,社会上有垃圾人,垃圾人的垃圾行为不仅害自己,还害了一车人。  用入户封窗漏水告诉孩子,那些做事不认真的工人要重做反工,不仅花更多时间,还害我们涂料坏了,以后找人做事,我们记得要找具有认真品质的人。  朋友带孩子去海岛,就说这个爸爸把工作安排得很高效,爸爸工作提前完成了,可以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爸爸要向朋友学习。  生活中可用来引导的细节很多。

            大人都爱听段子不是? 相对于说教,孩子更愿意听家长讲事,不仅是猫猫狗狗,更应该用生活中发坐的事引导孩子。

            给孩子三观输入是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不仅在语言,更在父母的行为、家庭的氛围。孩子是父母二次成长的机会。

            我们常听说哪家哪家没管孩子,孩子还很争气。

            您信?  我不信 !

            定是俺段位低,那家的方式俺看不懂而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夸夸其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qq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