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父亲躺在床上,头枕着高高的枕头,手里端着一本书。而我坐在床尾,看到父亲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在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小孩子的好奇心总是会偷偷冒出头来的。我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一张报纸,嘴巴也开始一张一合地跟着动起来,我不认识报纸上的字,可我知道父亲是化学老师,所以我默默地一遍一遍无声地说着“化学”两个字。这是我对读书最早的记忆。
再长大一点,我才知道这叫默读。等到再大一点,识了更多的字,我才知道父亲那时候读的是一本杂志,杂志的名字叫《求是》。成年后再来回想,原来这就是我读书的启蒙。上小学以后,开始要学习写作文了,那时读的最多的是各种优秀作文合集。那会儿正是《故事会》畅销的时候,可是妈妈不让看,她认为那会影响小孩子正常学习。可我会从父亲枕头底下偷偷拿一本,藏起来悄悄地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只认半边。
记不清是小学哪一年的暑假,读了《红楼梦》,没有特意去选,只是因为家里恰好有。里面有很多字都不认识,“半边认字法”又帮助了我,“宝钗”就是“宝叉”,李纨就是“李丸”。就这样囫囵吐糟地,竟也读完了全部的故事。当时的阅历和知识,显然并不能理解这部经典究竟在讲什么,只是单纯地当作故事书来看。但正是这次读《红楼梦》,开启了我对文学的向往。识的字越多,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我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新奇,也喜欢故事带给我的震撼。
因为小学的这些经历,逐渐有了阅读的习惯。没有刻意地培养,只是出于喜欢才去坚持。不带功利心去读书,这一直是令我庆幸的一件事。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读过的这些文字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但是,世间总有许多事,不必刻意求证,时间会在某一时刻告诉你答案。
这几年,境遇大起大落,也曾濒临崩溃边缘,无一例外地都走了过来。有一年友人过生日,那时我刚从一个低谷走出来,席间大家说到我的事情,觉得我特别坚强,我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可能只是承受能力强大。我的那位寿星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要相信,你读过那么多书,骨子里刻进去的一些东西,是很多人都没有的。”那一刻,我是震惊的。
我在低谷期的有一段时间,曾多次翻看史铁生的文章,他在《我与地坛》里面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是同意的,所以我很快接受了那场灾难,我知道,接受过后,就要继续前行。很难用语言去形容当一个人豁然开朗后的那种通透,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抓住流逝的岁月,又仿佛可以一眼望穿余生。因为确信了,所以更无畏;因为坚守了,所以更豁达。就这样,我又走过了更加充实的数个春夏秋冬。
于是,我也相信了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终是会与你不期而遇的。在我从未思考过的时候,读书竟带给我那么大的红利。豁达的心境,无畏的勇气,使我毕生都将获益。终于也明白了,原来润物细无声的不只是春夜的那场细雨,还有读过的每一段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