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园,最想探寻对规则的态度,即不因为规则而失去内在自由,又不为了自由而失去规则意识。
【事件一】石头很沉迷的玩5个玩具,跑出去喝完水后。这时候鹏鹏想玩这5个玩具,石头回来发脾气了大声说:“NO”,小婕老师引导石头,石头在她怀里大声的哭了
【事件二】多多把毛绒玩具全部往我身上扔,我知道我可以制止并教育引导他,但我心里有道坎
【疑惑】我回想起,在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婆家坚决的要过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觉得自己的世界被侵犯。
我担心石头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给他灌输的互爱共享意识,还是会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世界被侵犯,至少当下他把玩具的世界当成了自己的世界。
我想起我小时候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边界意识,被家长制止,我收敛起自己的热情,我学会察言观色,我担心我的引导会打击多多的热情。
我心里有一道坎,我怕道理会内化成他们心里的软性规则。
就像有些孩纸会习惯性地,明显是大人教育的说:“对不起,谢谢,原谅我”,我每次听,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是一个在严格规则中长大的人,却极度渴望自由。想起在开宣讲会的那天,有两个完全不同述求的家长,一个妈妈希望学堂给孩纸自由,一个家长希望学堂能给孩纸规则意识。规则和自由,到底老师该如何处理。
【和小捷的探讨】
1、石头哭是好事,是把委屈的情绪外化了,比之前埋在心里是有进步了,这里有50%的可能不会把规则变成紧箍咒
2、石头哭,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规则,而是他选择出去没有好好请老师保管玩具,自然要承担玩具属于别人的后果,毕竟这是集体环境。
3、多多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全然释放他的热情,但是要学会在不合适的范围用不合适的方式释放就会有相应的结果,畏因不畏果,不是要他记住这个果,而是要他知道这个因。
即使在规则下,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机会,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老师要灌输的不是规则,而是灌输因果思维方式,以此为基础的选择权是对自我的掌控感,茫无目的的自由不是自由,在规定边界内的自我选择才是实实在在的自由。
老师要做的就是把两种选择的结果告诉孩子,渐渐的孩子就能在准备好的情况下做出和当下心里思维状态一致的选择,而不是强迫。
老师要做的是和孩纸参与每个规则约定,这样的参与感就能让孩纸知道违反规则的结果是自己选择的,这才是建立规则的含义
【出选择题】
“夏夏,你能帮我拉一下窗帘吗?你不帮我也可以,都可以的”
这就是选择题,不是告诉她爱帮忙的孩纸就是好孩子,而是你有拉或者不拉的权利,没有好坏判断,只有选择题,选择题才是帮助自我意识形成的方式,
毕竟每个人最终内心想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规则中的某某某
“豆豆,你赖在床上也可以,我们一会儿要把小床抬到上面摆好,你也一块儿抬到上面去吧,下午你可以选择一直坐在小床上不下来,都可以,你自己选”
豆豆马上下来了,比之前鼓励或批评都管用,原来每个孩纸都喜欢选择题,都喜欢自己选。
【反省】
我从小被灌输规则而活,规则成为了我的紧箍咒,渐渐的又成为了我的围墙。如果一旦没有规则的存在,就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台词:“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其中,最终你发现不得不依靠他而活,这就叫体制化”,于是,我最终迷失了我自己,寻找自我和遵循规则形成两股强大的内心力量,相互拉扯,内耗不止。
而《逃避自由》中描述: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是逃避自由的,他们希望放弃自己思考和决策的权利,让他人的大脑来帮助他们思考和决策,来避免思考和决策的痛苦。最终行成了依赖性人格,一生都不自由。
茫无目的的自由不是自由,在规定边界内的自我选择才是实实在在的自由。假设一个社会一切都能按照你的本来愿望来运行,你还是逃脱不了你身为“人”的自然属性和七情六欲的控制,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规则,所以不是规则限制了你的自由,是缺乏因果思维和自我负责的意识牵制了你的选择,从而牵制了你的自由,规则要内化,就是要学会面对因果,自由选择,并为选择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