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应勿缓”

说“应勿缓”

作者: 敬涵其难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0:38 被阅读0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的这一句虽然是古文,意思却浅显易懂;虽然意思浅显,实际却不是轻易做得到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蒙”即儿童,古时称童蒙。可见作者原来是要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给儿童的。当然,据此不足以说作者认为只有儿童才应该“应勿缓”与“行勿懒”。以“孝”的角度而言,应当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原文的“父母呼”与“父母命”,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呼唤和吩咐,比如妈妈叫你搭把手抬个东西,又比如叫你去做作业等等。(有些重大事情即使父母对你要求了,客观上你不可能立即去做。)“父母呼”与“父母命”在实际生活中常联着,父母呼唤我,通常是要有所吩咐。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应勿缓”却不“行勿懒”吧? 这实质就没有做到“应勿缓”。

          父母叫我,我听到立即回应——“应勿缓”,这在人的儿童时期似乎更容易做到,大多亲子之间习惯如此。当儿童玩心正炽,会偶尔不立即回应吗?也许。

            人由儿童而少年而青年,越长大自然越独立,属于“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当父母唤“我”时,“我”手头正做着事,是应一声并立即过去吗?我们在那时心里自然不免转过一番考量:父母所吩咐的事情本身合理不?“我”眼前做的事与父母所吩咐的事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经这一番考量,在那时的具体情境中具体地判断和应对。在未遇到具体情境时,抽象的讨论虽然并非全无益处,但毕竟不是实际应对,不真切。

            在越长大越独立的过程中,许多人在这一考量上越来越淡忘“应勿缓”与“行勿懒”。淡忘的原因包括认为不必要,认为“父母呼”与“父母命”常常不合时宜。

            虽然在“父母呼”时,人自然有一番考量,不过,重孝的人则必有这样的倾向,就是以父母的事为重,自己正做的事能放则放一放。倘若自己正做的事更为紧急(不包括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对父母说明一下,处理完手头的事再应父母之命,父母一般都会体谅,一样是“应勿缓”“行勿懒”。

            有时,人沉思于某事,或一心做着某事,甚或沉迷于某事,要抽身出来,一时极难。这些都给人的“应勿缓”与“行勿懒”增加了心理上的阻力。可见,要做到“应勿缓”与“行勿懒”不仅需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更需要有足够的心力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拔身出来。(德育是养此心力。)

            所谓“有诸己而求诸人”,自己做得到才可劝于人。笔者在近些年里有意识地以“应勿缓”与“行勿懒”来自我要求,不容自己违背。

            人活着,心头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渴望。渴望压岁钱“涨一涨”,渴望去某一个地方游玩,渴望买到某一本书……较浓烈而持久的渴望,我们称之为“追求”(若是庸俗的则为“追逐”)。对自身或对社会有明显的正面意义的、本人心中笃定的追求,便是“理想”。不论有什么样的渴望、追求、理想,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为了活得更好。对于什么样是活得“更好”,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判断,这就涉及“价值倾向”(未形成价值观之前)或价值观。当一个人的抽象思维发育到足以支撑他的“价值追寻”时,大都会在某一个契机的触动下,开始思想上的“价值追寻”之旅。(旅途或长或短,或直或弯,或弯或极弯。)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较稳定的价值观乃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三观”(包括未形成稳定价值观之前的“价值倾向”)就是他面对问题时考量、抉择的倾向。

            古往今来,无数人历经“价值追寻”的心路后,深深服膺儒家学说,投身于弘扬儒学。儒家学说重伦理,强调孝,这即是一种价值观。误解的人以为强调孝是消灭了个体的主体性,殊不知,儒家学说或说儒家生活态度的核心——仁——是人的主体性最圆满的完成与彰显。人们看儒家重人伦、重事功,积极入世,往往以为儒家缺少超越的精神。殊不知,儒家的超越是经由存心养性而证悟自性具足的“内向超越”,超越不在彼岸、天国;儒家贯通了天道与人道,明确了“道不远人”而存在于人伦日用之间;儒家的圣人,即凡人即圣人,非仙非道,非神非怪,就是仍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儒家最通达人生之道。儒家圣贤深究天理,通达人事(人情),以其深透的智慧,基于自然的血缘关系和普遍人情,安排各种礼来赋予普遍人情郑重的仪式,将生命①的意义安放(消融)在“修身”上②,将生活的意义安放(消融)在“人伦”上③,即为儒家生活。父慈子孝即人伦的重要一端。儒家也重事功(功业),然而不离人伦来讲事功④。在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思想背景上,儒者在世俗生活上日常地过着,亦即是对自己超越的信仰的践行。此即孔孟之所以安住当下,无为而为的缘故。

            “应勿缓”浅层是说“孝”,里子则需要人能够“自如”,根子则是一个人的信仰。

    注:

    ①分别“生命”与“生活”为方便之言,为易于了解。至少在现代新儒家那里已明言“生命”与“生活”是一非二。

    ②《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孟子》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④《孟子》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应勿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l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