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姐,老宋又批评我了,我被气死啦!”
刚一上线就收到了小M的抱怨。
老宋是小M的上司,他们部门暂时就他们两个人,所以很多工作都有小M完成。
这孩子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影响工作,我赶忙问怎么回事儿。
原来老宋给小M布置了一个讲话稿,小M觉得自己写得非常不错,可是谁知道写完之后老宋不满意,指出了诸多错误。
为此小M非常的愤愤不平,语言也非常偏激。
当我让小M倾诉完毕之后,我问她领导指出她的错误的时候,她内心最先出现的感觉和想法是什么?
小M想了一下之后说:他觉得非常气愤,觉得那是领导对自己的否定,他害怕领导会因为这篇文章而不再喜欢他。
我接着问领导指出的那几点是不是真的不太好呢?
小M说确实按照领导的思路写会更好。
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我们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否定自己,然后选择反抗的行为呢?
当你面对批评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的感觉都一样,那就是我受到了别人的攻击,否定,我要反抗,我要解释,我要证明我没错!
可实际上别人的批评只是针对我们的想法或者行为,而不是我们这个人本身。
我们之所以那么反应过激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区别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面对别人批评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被他否定了他不喜欢我,那我们所选择的自然只有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那是玩万万不行滴,我必须反抗他,这时我们的习惯性防为就产生了。
以小M为例,领导只是指出了他文章的不足,而此时他考虑的不是领导指出的是不对还是不对,而是他的观点受到了挑战,如果他承认了领导的观点那就意味着他做的不够好,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窘境,他的大脑开始说:警报,警报,准备战斗。
这种情况其实在我们每个人每个时刻随时都可能发生,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的人往往是无法改变自我的。
我们为什么有习惯性防卫呢?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只是在今天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地阻碍我们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是因为我们存在归因偏差。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跟朋友约好一块儿去玩儿。第一天你迟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都迟到了。你会为自己找很多借口,堵车啦,家里有急事儿,早上闹钟没响。可是如果换作是朋友第一天迟到,第二天迟到,第三天也迟到,你就肯定会想:这人怎么这样啊?这么不守时?这么不尊重人?看来我有必要考虑一下我们友谊的发展趋向了。
由此不难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这个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我们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偏差。
别人出了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了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当然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我们看别人文章写的好我们会说这个人机会好,但是自己的文章被重点推广,我们会觉得这都是自己辛苦努力的结果。
我们怎么才能打破自我防卫平和的接受批评呢?
回到文章的开头就是区别我和我的想法/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意识,就是当别人指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针对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的想法和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拥有绿灯心态,说道绿灯心态,先来认识它的对立面红灯心态。
什么叫红灯心态呢?就是我们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开始消极处理准备防卫。
“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心态下大脑所处的状态。
所以当小M听到领导说他文章不足的时候马上就开始解释,这就是典型的红灯心态: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心态是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一件事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这也是我在倾听小M之后他逐渐想到领导说的其实是对的,那几点他写得确实不好。
所以想要坦然的去接受批评,我们一定要开放怀抱拥有绿灯心态,同时请记住别人的批评针对的只是我们当下的行为和观点而并非我们这个人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