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某种存在主义的焦虑和虚无感。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原来是无所依傍的。我们不仅要面对某种特定的艰难,还包括生存自身的艰难。我们是如此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要走向衰弱和灭亡。
关于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初次进入我的意识,来源于2000年宋丹丹的春晚小品《钟点工》。知识噱头式的一句:“陪聊天在国外称作赛考类吉斯特,翻译过来就是心理医生”。
事实上,无论是认知疗法,还是精神分析方法,心理医生的工作看起来真的就是陪聊天,而且更多的是倾听而非讲述。
认知疗法普遍被认为是科学的(已经加入美国医保),因为它基于实证,流程短、见效快。它的基本策略是,攻击并最终改变一个人负面想法与信念,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它认为,在外部事件和人的情绪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人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负责解释事件,并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
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有很多困难。一方面是心理治疗技术层面,“人的信念”总是出人意料的坚定,依靠理性分析,很难与之对抗。另一方面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信念往往受到潜意识影响更大,换言之,只有在我们的文化逻辑、内心逻辑是对的情况下,认知疗法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人的潜意识中,通常不愿意面对真正自己的那些核心于洋,因为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让人无法承受。人们会因为天然的防御机制而不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结。
精神分析就是破除防御机制,让潜意识仪式化的过程,通过自由联想或者梦的解析。而探索自我的道路很黑暗很危险,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一个安全、严肃的空间和一个与之、温暖、富有同情心的陪伴者,让你能够自由而深入的探究你和你的生活。
“活出自己”心理治疗的核心导向
“活出自己”这句话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流派都会这么说。这是一种类似于人本主义的说法,所谓活出自己,就是要实现自己。
上一代人(或是上几代人)由于生存压力所迫无暇思考“自己是谁”的问题,但现在我们有了。
更多的人“自我实现”意识觉醒,这是件好事情,代表我们社会的进步。
自我实现有两个基本倾向,一个是创造的倾向,二是亲社会的倾向。
心理问题往往就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人本主义咨询有一个关于橡果的隐喻,就像橡果本身已经包含了成为一棵橡树的可能性,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潜能,而他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努力去实现生命的这些潜能。
所以心理医生并非在你心中种下一棵树,只是陪伴你认识到如此而已。
而这种陪伴,并不一定要来自医生,也可以是亲友之间、同事之间的互助互爱。我们应该学习做更好的父亲,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哥哥姐姐,更好的朋友,这才是最强大的陪伴的力量。
未完待续,接下来是关于婚姻、职场、青年危机等心理问题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