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读书
短长书---《熬-----冰海求生700天》

短长书---《熬-----冰海求生700天》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09:28 被阅读0次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熬---冰海求生700天》的阅读笔记重返。

    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有这样一句话:“700天冰海历劫,20世纪最伟大的南极探险故事”。我想,或许有关南极探险的故事中,极难有出其右者。更进一步的讲,在20世纪上半叶,是探险故事精彩纷呈的时代。在那短短的五十年间里,这个世界中隐秘的角角落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人发现。我们大概会发现,就在这样一段看似并不现代的时间里,无数的人带着无尽的梦想,从不同的码头、港口扬帆起航,驶向充满着不确定的辽阔世界。并在笔下的地图空白之处留下描绘和注释。那些波澜壮阔的探险故事、远行故事、异域故事就是这样打开了世界的未知之境。以沙克尔顿为参照,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对世界的探索正在不同的人身上同时发生着,在沙克尔顿第二次南极探险时,瑞典人斯文·赫定正在中亚地区的喜马拉雅山中徒步行走。在沙克尔顿在1914年展开第三次南极探险时,英国人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正准备骑上骆驼走向沙漠深处。

    “你们说我们现在还能待在原地吗?“------这是沙克尔顿带领沃利斯、克林从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尝试穿越时说得不多的几句话中的其中一句。这种询问式的问句,是沙克尔顿不擅长的。对于他来讲,他更擅长回答要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在这句问句提出后几分钟后,沙克尔顿和沃利斯、克林就决定从山巅之上一路滑行速降约2000米的距离到山脚位置。他们三人没有雪橇,没有保护,依靠的只有勇气和运气。唯一能做的就是紧贴地面。当然,他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甚至他们都未必能确定这种速降是否能成功。不过他们确定的知道,如果停留在原地,在夜幕降临之后一两个小时之后,他们就会因低温和风雪冻死在山顶之上,无人知晓,无人发现。

    沙克尔顿和沃利斯、克林不知道还包括,此时他们距离找到人类在地球最南端的南乔治亚岛定居点还有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在那之前,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走,不停地核对方向,不停地核对粗略的地图。在他们接下来的行程中,还有四座海报超过2000米的雪山需要翻越。从他们登陆南乔治亚岛那时开始计算,他们需要不间断的翻山越岭三十个小时之后,才会在远离人类文明十七个月之后第一次听到远远传来的一声“汽笛”声------那是南乔治亚岛捕鲸站工厂早上七点开工的汽笛声。横穿南乔治亚岛的直线距离只有29英里,不过这段路他们走了三十六个小时。南乔治亚岛再一次被人类从陆地直线穿越需要等到1955年才实现。而沙克尔顿、沃利斯和克林在1916年5月开启了第一次徒步穿越。且不借助任何工具。

    如果我们知道沙克尔顿登陆南乔治亚岛之前的故事,那么就会更加敬佩上文提及的沙克尔顿、沃利斯和克林这三个人。他们是从海上抵达南乔治亚岛的。不过他们出发地才是让人惊奇的地方-----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大象岛。他们在登陆南乔治亚岛之前,沙克尔顿一行合计六人,乘坐一艘长度为二十二英尺的救生艇,花费了十六天的时间,在南极洲海域航行了八百英里的航程,从大象岛抵达了南乔治亚岛。他们是来求救的。

    大象岛是位于南极半岛东北的一座岛屿,大象岛东西走向,北为德雷克海峡,南为威德尔海,全岛多山,且为冰层覆盖,大象岛上气候寒冷,常年大风,风力可达160公里/小时。大象岛距离南乔治亚岛800英里。横在它们之间就是环绕南极洲的残酷大洋。从大象岛至南乔治亚岛之间的航道需要穿越南纬60度上下的狂暴海域。南乔治亚岛岛长160公里,宽32公里。它拥有五座超过2100米海拔的高山和雄壮的冰河。这个长逾一百英里的海岛有着南极地区常见的阴冷的山峰,冰雪覆盖的陆地、以及悬踞的冰川。初次之外,南乔治亚岛还拥有极端恶略的气候和寒冷。对于人类来讲,比起南极洲大陆,南乔治亚岛已经是“天堂”了。从大象岛出发并找到南乔治亚岛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因为在茫茫大海中另外一个距离他们最近的陆地还在1200英里之外。在沙克尔顿的出发地---大象岛上,还有二十二人等待他们回去救援。那个救援时刻出现在1916年8月30日。距离沙克尔顿登陆南乔治亚岛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了。

    上述这个故事记述在《熬:极地求生700天》这本书中,作者是阿尔弗雷德·兰辛。原书出版于1955年。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与此次探险经历中的部分幸存者曾面对面地交谈过,有时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连好几天。这些幸存者慷概而又十分配合的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可惜的是,唯独没有机会和沙克尔顿再次交谈了。他于1922年重返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因病亡故。按照其夫人的意见,沙克尔顿长眠于南乔治亚岛。他出生于爱尔兰。

    《熬:极地求生700天》记述的故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1915年10月发布弃船命令前后,沙克尔顿带领的探险队在南极洲的冰面上生活了10个月之久。随着冰面融化和探险任务无法继续开展的事实,他们乘坐三艘救生小艇离开冰面,穿过冰海,抵达南极半岛东北的大象岛,那是他们时隔两年之后再次踩在陆地上。尔后,在1916年4月16日沙克尔顿带领五人再次驾着救生小船出发驶向八百英里之外的南乔治亚岛求援,剩余的二十二人在大象岛上驻留等待救援。他们在1916年9月全体汇合在南乔治亚岛捕鲸站。除了“坚忍号”考察船、六十九条雪橇犬之外,全体队员全部生还。

    讲述沙克尔顿个人的故事要比《熬:极地求生700天》这本书要复杂。按照沙克尔顿的生平事迹来看,1914年的南极探险是他第三次莅临南极洲大陆。按照他制定的南极洲探险计划,1914年的探险行程是徒步横穿南极洲大陆。沙克尔顿筹备此次探险活动花费了四年时间,他率领了二十七人、六十九条雪橇犬、一艘木质桅杆帆船在1914年8月1日离开英国伦敦驶向南极洲。沙克尔顿在1917年春天才重返英国。从1914年10月到1916年5月这段时间里,沙克尔顿以及他带领的二十七人音讯皆无。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都葬身在南极附近的威德尔海了。

    理解和看待一个探险故事,不在于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而在于构成这个故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类似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凭借和信赖的的是什么而已。沙克尔顿的南极远征探险从整体上来看都是失败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失败”。若是结合沙尔克顿对于南极大陆的三次探险经历,可以说在征服南极洲大陆的努力中,沙克尔顿从来没有成功过。但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讲述他的探险的话就是------在节节败退的路上,沙克尔顿一直保持了人的热情和智慧。在有关沙克尔顿探险的评价中,我认为最好的是下面这一段话:

    丘吉尔说的没错,这样的一次远征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他们戮杀海豹、企鹅、信天翁,连雪橇犬和那唯一一只船上的猫也没有放过。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残酷野蛮。但这样无意义的远征却因他们历经艰辛脱离困境而变得有意义。他们的坚忍和互相协作,是现在多少整天手指不离手机的人几乎要失去的优良品质。

    如果我们还记得坚忍和协作是我们在闯荡生活中最主要的品质的话?

    假如我们注意到《熬---极地求生700天》这本书中所提及的种种细节,那么我们大概对于沙克尔顿以及1914年前后的世界产生更多的尊敬。沙克尔顿在1914年开始为他的横越南极洲大陆的探险招募队员时,是通过报纸广告实现的。实际前来应征的人数为5000人。而沙克尔顿在其中挑选了26人。而且在《熬》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不甚详细的背景资料,这支探险队中的每一个队员在上船之前都签署了一份工作合同。这份合同在后续的脱险过程中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书中披露的两份由沙克尔顿署名签署的文件(或称之为遗嘱更为合适)中,我们都会看到有关“权益”分配的内容。尽管当时这支28人的探险队对于是否能生还都还未卜。但显然他们遵守着共同的准则。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本书中充斥着有关“吃”的大量描写。给养问题其实是这个故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故事。在有关吃穿用度这些事关生存的问题面前,1914年的时代并不落后。在“胡什汤”之外,因探险所需要的给养和装备已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每一个人的存活几率。如果我们注意到那些出现的食品名称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坚忍号”号所携带的物资可能已经接近是当时最好的物资了。哪怕是最后臭气熏天的睡袋!更不要说书中唯一出现的品牌-----巴宝莉风雪大衣了。

    在沙克尔顿的南极远征探险故事中,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的航海技术。即便是现在看起来极为不可能的航行,但对于1914年的沙克尔顿来讲,“坚忍号”和他们所信赖的船长、大副、二副、水手和木匠已经足以应付惊涛骇浪了。“坚忍号”从英国伦敦一路航行抵达南乔治亚岛时,沙克尔顿和他的船长曾经向那些在南大洋航行的船长们询问过尽可能多的消息和经验。否则他们不可能那么了解冰山的移动、风向、洋流和停靠点。包括在南大洋中生活的动物们的信息也应该在他们的了解中。否则,一头逆戟鲸就已经足够让他们船毁人亡了。在沙克尔顿的探险故事之中,有着严谨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人员,而且他们的确做到了尽力而为。在沙克尔顿的故事中,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人真的非常了解船、风、冰山和大海。他们的勇气和行动中绝非是鲁莽。

    我更愿意以更为宏大视野去观察沙克尔顿选择出发的那一年-----1914年。在有关沙尔克顿的南极探险的故事中,如果我们不试图去认识一下20世纪初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和一个更为精彩的故事失之交臂。我不得不提醒读者在为沙克尔顿的探险故事激动的同时,务必要认识到“1914年“这个时代为沙克尔顿的探险所准备的一切。如果站在我们的时间点遥望一百多年前的1914年,我们可能误认为那个时代是粗糙和野蛮的,可事实上是这样吗?而实际上,1914年的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现代化、全球化,跟今天的世界更为接近。

    在理解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将目光聚焦在在大洋中苦苦缠斗的人之外,我们应该会同步想象在空旷无人的南极冰原之上,在那些无法想象的巨大冰山面前,人的抗衡之力如同蚍蜉撼树一般。也正是这种自不量力的野心,使得那些无人踏足的土地一天一天的减少,哪怕是不留痕迹的海洋。在这些探险故事中出境最多的词语不是别的,乃是“绝望”二字。绝望的境地,绝望的困境,绝望的痛苦,绝望的失去.....我想说的是,可能在其他类型的文字作品中,“绝望”一词绝不会是作者最喜欢用的词语,也不会是作者故意拿出来显摆的词语。但在探险的故事中,“绝望”这个词语出镜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在每一个“绝望”出现的情景和时刻,大概没有人能想得出来比“绝望”更恰当的词吧!而正是在这个词语的引导下,起伏不定的情节才会带给读者“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样逃出生天的悸动。

    将一段故事赋予“伟大”或是“壮观”这样的形容词除了故事本身以外,还有赖于叙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支撑故事讲述下去的脉络。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兰辛没有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在沙克尔顿身上,他试图以全景式的讲述来描述沙克尔顿以及他率领的探险队中的每一个人,和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与险境。在由冰雪、寒冷、狂风、怒涛、巨浪构成的背景中,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极其珍贵。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尝试都会直接导致这个故事是继续讲述还是遗憾的戛然而止。在阅读《熬》时,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会特别想知道接下来:他们会遇到什么,以及他们会怎么做!

    在整部《熬----极地求生700天》中所讲述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一段描述是发生在陆地上的。而且对比整个探险故事来讲,这个高潮部分来得特别朴素和庄严。尽管这一幕出现在尾声:

    但或许还没有哪一个能超越1916年5月22日晚上,这个夜晚,就在南乔治亚岛上的一间又黑又脏的仓库库房里,空气中弥漫着鲸鱼尸体的腐烂气味,南大洋的捕鲸者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同沙克尔顿、沃利斯和克林一一握手。

    或许也只有他们----南大洋的航行者才能充分欣赏沙克尔顿完成的壮举的伟大!尽管作者并未特意指出这一点。

    阅读探险故事似乎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甚太大关联。那些遥远的地方我们可能毕生都未必有机会踏足。那些穷尽文字之能描述的壮丽景观大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读者而言,探险故事所包含的内容只是不断提示我们这个世界的神奇,以及人所付出的诸多努力一直生生不息。

    阅读探险故事也是目睹辽阔之地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长书---《熬-----冰海求生700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ps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