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说话,也有明显地方差异。这就是方言,又称“土话”,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幸好,推广了有官方语言和国际通用语言,不然,两个南北差异大的遇上,还真是鸡同鸭讲,完全听不懂。
像广东,就有粤语、客家话、闽方言(潮汕话、雷州话)几大分支。其中日常惯用粤语的,以广州为代表的广府民系为多,是广府人的母语。
认识很多喜欢听粤语歌的外地朋友,他们还喜欢跟着学唱粤语歌。可不论唱得多认真,在粤语环境里土生土长的听众还是能迅速捕捉到细微的音差。就好比广州人讲普通话,即使嘴型、舌位、气息多么认真到位,一开口就被北方朋友听出是“广普”。
正是因为受语言习惯的输入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输出。粤语相比普通话,简单来看就有几处明显的不同:
1、音节差异
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多用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多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有翘舌音zh、ch、sh、r,在粤语里是没有的;而粤语有韵尾为 m 的鼻韵母,还有韵尾为 b、d、g的韵母(即入声韵尾),这些又是普通话没有的。
于是,习惯了粤语交流的广州人,拿起这段绕口令,就傻眼了,舌头也顿时无处安放。
山前有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山后有四十四只石狮子。
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涩死了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
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
不知是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涩死了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
还是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
2、词序不同
这里只列举“先”这个字的用法,在粤语表达中,表示动作的先后,意思是与普通话一样的,只是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普通话说“我先走”,粤语要说“我行先”;普通话说“我先上”,粤语说“我上先”。
不过,粤语中的“先”,还有其他的意义。比如:“我一阵先睇”的“先”,相当于普通话的“才”、“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过一会儿再看”。“你行先,我做埋啲嘢先走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先走,我要把事情做完才能走”。
下回再遇见直接用“广普”这么说话的广州人,就能听明白了。
3、专用词汇
有些广东特有的水果,在普通话里无法表达,如荔枝的品种,广东人分得很细,有黑叶、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槐枝……但这些在北方人看来却是一样的。正如北京的桃子,品种极多,广东人也很难分辨。粤港还有一些进口的水果,直接用外语译音,如新奇士橙、布冧、士多啤梨、黑加仑子、车厘子等。
在粤语中,就有不少以水果(植物)来比喻其他事物的俗语。例如:箩底橙(别人挑剩下的次品)、卖剩蔗(没人要或已经贬值的东西,也比喻没有什么甜头)、金菠萝(特别受长辈喜爱的晚辈)。
有以菜肴来比喻其他事物、情况的俗语。例如:大番薯(做事呆板、不善于变通或肥胖而不灵活的人)、叉烧(不孝顺的子女)、猪扒(颜值不高的人)、头啖汤(比别人先一步得到利益。)、牛肉干((汽车违章罚款通知单)。
还有以动物来比喻其他事物、情况的俗语。例如:马骝精(像孙悟空那样既调皮又聪明灵活的人)、酥虾(婴儿)、细蚊仔(小孩子)、为食猫(嘴馋、贪吃的人)、大头虾(健忘、做事丢三落四的人)、水鱼(被骗的人)、倒泻箩蟹(局势、场面一时大乱)、八爪鱼咁多爪(形容很八卦、八婆的人)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