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魂断蓝桥》影评摘选

《魂断蓝桥》影评摘选

作者: 夏苏的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3:22 被阅读0次

    无论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如何渲染,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奢侈的。在目今的社会,我更加感觉到尤其如此。——题记

    电影是一种艺术。按照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可知电影中表达的内容和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当然这距离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或大或小。对于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催泪是它最好的效果。奥斯卡最佳提名影片《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六十年过去了。它演绎的经典爱情不随时间流逝而苍老,不因岁月流转而改变。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魂断蓝桥》这部经典的爱情电影载着说不尽的意味。在这说不尽的意味里,我们或可窥得一二,以资为鉴。

    故事的开端,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青年军官上尉罗伊·克罗宁正站在滑铁卢桥上……空袭警报声依旧在空中响起,从桥那头跑来三个姑娘,她们一下子不知道往哪里去,乱跑起来。姑娘们往回跑时,其中的一位姑娘玛拉失手掉了手提包,罗伊回身帮她去捡,之后拉着她的手飞快地往地下铁道跑去……风流倜傥的年青上尉军官与清纯美丽的芭蕾舞女演员就这样在桥上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并迅速坠入爱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开端就在一个温柔美丽的演员与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之间开始了。

    每个人大都会有一个一见钟情的爱情梦想,可是这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像玛拉与罗伊的遭遇,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剧造成的。战争把这两个本应陌路的人联系到了一起。在战争中,浪漫的人们还幻想着浪漫。这未免有点讽刺意义。可是,谁又能说这本身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呢?相比之下,张爱玲在其小说《封锁》中的揭示或许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儿女情长,谁又能否认这是如镜花水月般的虚幻呢?

    战争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罗伊在获临时休假的两天时,向玛拉求婚,然而婚礼还没来得及举行,战争就让这对深爱对方的恋人无情地分开了。离别的车站总是令人伤感的,罗伊找不到玛拉,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大门。火车越来越快,玛拉只能边喊边追赶着越开越快的火车,连一句离别的话语都没有来得及说,就这么匆匆地分离了,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与伤感。

    正是在因为这告别,玛拉耽误了剧团的演出。她和好友凯蒂被开除。被爱情冲得晕晕乎乎的玛拉似乎没有看到现实的严峻。她不知道她要为生活的一日三餐而奔波了。在等待中,玛拉等来了罗伊的鲜花,可是,这时她们已经衣食无着了。好友凯蒂背着玛拉去卖身以换取生活的权利。这正是无言的讽刺。对于玛拉,一个弱女子,罗伊本应考虑到她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的生存问题。可是,他寄来的是多么中看不中用的鲜花。“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讲得多好啊!比起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爱情来,鲁迅的《伤逝》中的这段经典论述更具有振聋发聩的残酷的意义,更具有不可遏抑的穿透力与永恒的启迪价值。

    生活有时是很戏剧化的。已经沦落为妓女的玛拉在滑铁卢车站接客时意外地接到罗伊。对罗伊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亲爱的,你知道,我是摧不垮的!我们订了婚怎么能死呢?我怎么能不守信用呢?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永远在一起”而玛拉的心情却是悲喜交集。喜的是破灭的盼望复现了,悲的是如何面对罗伊。她想忘掉自己已经坠落沉沦的羞辱,隐瞒自己。他伊然深爱着她,想要与她共结连理。美好浪漫的时光似乎又重新开始了。玛拉想方设法忘掉一切。但最终玛拉觉得不能自欺,也不想破坏自己在罗伊心目中的形象,留下信不辞而别, (玛拉的画外音): “感谢你对我的爱。再见了, 我亲爱的洛伊。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有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洛伊!我永远也不。”她又来到了滑铁卢桥上, 用死了结一切。

    “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永远在一起。”这句话大概只能在电影中听听。别说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是在今天,知道真实情况后又有多少正常的男人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呢?看过电影,未免觉得罗伊会如从前一样对待玛拉。可是,电影只是给人们以美好的引导罢了。现实会如此吗?这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人说爱情可以不顾世俗的偏见,可是站着说话毕竟不腰疼。说这话的又有几人有着真实的罗伊的遭遇呢?所以,我认为电影中玛拉的离开实在是明智之举,但是她的死亡则未免矫情。人生一世,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就足矣。何必非要让冷酷的现实把那一点柔弱的美磨尽呢?又何必非要死要活呢?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把那分美好深深藏于记忆。但是殉情就大可不必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绝对是千古谬误,大谬不然。

    看罢电影,对比现实,我不得不有如上感慨。我不得不打碎一切可能的幻想。对于纯粹的爱情,真的只能是心向往之而不敢奢求了。美丽总令人忧愁,现实总令人颤抖。在当今这个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畅行无阻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多考虑现实,少谈些爱情,似乎才是正途。不然,如果痴于所谓爱情,司马迁所言的死就得增加一条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死而不知其所以死”。何必碰得头破血流呢?

    现实是更多的人愿意嫁给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谈爱情既奢侈又愚昧且无知且神经病。在这样的环境下谈爱情只能遇到海子在昌平酒馆的结局。

    “我给你朗读我的诗歌,你能不能给我酒喝?”

    “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要在我这朗读诗歌,妨碍我做生意。”

    模仿一个意境:

    “亲爱的,我爱你!”

    “亲爱的,我也爱你,可是我更爱……”

    呵呵,何须多言,不亦悲乎……

    真正的经典电影绝非是口口相传,继而跟风装B,而是即便过了那么多个时代,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发自内心由衷地喜爱它称赞它。此片真的是经典,费雯丽的表演震慑人心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从她极为迷人的大眼睛流露出的眼神里包含着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像如今很多女星那般眼大却无神),羞涩甜蜜幸福绝望绝决

    我素来钦佩老辈翻译家深厚的中西壁合的文学修养,魂段蓝桥,取自中国古代一个民间故事。一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由于战乱而分离,重逢后约定在蓝桥上一起出走。水漫蓝桥之际,先到的男子不肯违约逃生,淹死在了桥上,女人来到见此情景便纵身跃入水中徇情。

    原来世界上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样的。

    所谓伊人,随风而逝。

    悲剧是把美好的故事撕碎了给人看,用此话来形容这部残酷美好的电影,估计是最恰当的表述了吧。天真可爱又傻傻的玛拉,让她无法面对纯洁的爱情,可是放到现在,谁又会在意的呢?罗伊爱的是你,不是你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往。罗伊一见钟情后巴不得将玛拉介绍给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又是多么萌和可爱。

    费雯·丽灵动的大眼睛流露出来的欢喜,雀跃,遗憾,伤心,悲悯,痛苦,始终记忆犹新。

    我一直在想,如果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基蒂,那么将会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电影中玛拉和好朋友基蒂,可以说两个女孩子同样令人喜爱和心疼,但两个人的性格却是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玛拉在爱情面前自尊、忠厚、纯洁、脆弱,令人心疼。然而这些性格特质也导致她在生活面前成为了失败者。因为在爱情前的自尊,不愿写信让罗伊知道她生活的窘迫,不愿开口向罗伊的母亲求助,导致她迫于生计沦为妓女。当命运再次眷顾她,罗伊活着出现在她面前,一如既往地爱她甚至两人即将迈入婚姻殿堂时,出于内心对爱情的忠厚和纯洁的信念,使她内心战胜不了她对自己做过妓女这个事实的耿介。最终,她推开了即将属于她的幸福。没有成功,便成仁。
        玛拉的好朋友基蒂,她同样很善良,但差不多这个角色的性格是和女主角的性格完全对立的。她要求玛拉把她们生活的现况告诉罗伊,后来要求玛拉向罗伊的母亲求助,再后来她要求玛拉把罗伊送来的花退还给花店换取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是的,她不纯真,她很市侩很现实,也许这样的人物特质并不是那么讨巧,但她勇敢、强悍、义气,为了好朋友和夫人闹翻,又因为为好朋友治病沦为妓女,到好朋友说罗伊回来了她要跟她走,她无论对好朋友还是对生活都没有丝毫抱怨,无论是牺牲和祝福都好像那么理所应当。电影中她成为妓女时她说过即使以这样的方式还是要活下去的。对于生活的每个阶段,除去她不能左右和选择的那部分,其余的她是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的,她懂得放弃和争取,也懂得权衡和低头。只是基蒂没有玛拉幸运,她没能遇上爱自己的家世显赫的军官。我想如果遇上,她一定会紧紧抓住并把握的。
        如果电影的女主角是基蒂,那么一定会是大团圆的结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电影不会这样拍,拍了不会有人看,有人看也不会成为经典。然而,她确确实实是生活的强者。
        适者生存,性格决定命运,玛拉这样角色在电影中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然而放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只是多了一个被人嘲讽的傻瓜而已。

         感叹电影的经典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从电影中得到些对现实的警醒。

    玛拉这样死了 保留了在洛依心中的那一份美好 也算是她苦难的一生的告慰

    感觉萨拉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不太真实。马拉内心充满绝望,因为知道罗伊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质疑,还是罗伊所代表的男权主义。楼主分析的非常透彻,上帝见不得人的美满,这是因为上帝也是男性吧

    我也觉得萨拉是个伟大的朋友
      玛拉被老阿姨欺负是,她出头丢掉了工作
      后来一起落难,她虽然有抱怨但是才没有埋怨过玛拉,毕竟她是因为玛拉才丢掉的工作
      
      再后来,她为了照顾悲痛的玛拉居然瞒着她去做了妓女……
      
      到最后,她对玛拉能跟罗伊在一起而真心祝福
      
      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朋友

    友谊地久天长~

    空袭的阴影下相遇,三幕戏便盛开了情花。归途的车站上重逢,欲说还休的是沦落风尘的阴霾。那夜她回到初见的桥,只留下一道朦胧身影,诉说着不舍爱恋。纵使情深如海,也抵不过心的愧疚。所有宁为玉碎,只为爱的无瑕。此后她如一个传奇梦,永存他追忆叹息中。

    费雯丽的表演又美又慑人心。她迷人的大眼睛流露出的羞涩甜蜜幸福绝望绝决各种情绪,看得人无比心动和心碎。

    一出充满东方传统爱情观的西方爱情悲剧,如此简单的文本经过岁月的洗礼或许已经不起推敲,但演员宛若生为角色的表演却使这一版本的魂断蓝桥成为永远动人的经典。

    应该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到,遇到也不一定会有happy ending.
    bridge之所以让一见钟情显得那么完美只是因为它是个没有开始的结束,是个悲剧。试想如果二人顺利的偶遇结婚经历战争重逢过日子,这个故事就不是现在的味道了,两人在围城之中是如何究竟没有人会知道,或许是个乏味的结局。而现在,或许就是残缺的美感...

    美丽的一见钟情是多么浪漫,是人生旅途最应该及时享受的美好情感,

    我笃信一见钟情,但这种情感往往会有缘无份......其实只要能把握住当时的感觉就已足够,为什么什么都想真实拥有呢?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太偏向男权主义,着重强调了女性的贞操。玛拉的死不光是自己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也许她觉得自己肮脏了,无法跟罗伊在一起,但不可否认,她的心灵依然纯洁高尚,否则她不会苦苦等待罗伊那么多年,不会不卑不亢的面对罗伊的家世和背景。只是罗伊“死了”,她便觉得一切已经不重要了,甚至开始轻贱了自己,这正是她太爱了,爱疯了的证据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琪的礼物》这些爱情无不反应了命运弄人,在煎熬着这些深深相爱的人们。《魂断蓝桥》亦是如此,留下了擦肩而过的遗憾。
        玛拉真傻,她难道就对罗伊那么没有信心么?非要以决绝的方式来给这段爱情画上句号,在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结束,那么悲凉,那么凄美,空留罗伊一人孤单的活在这个世上。也许,只有悲剧,才更加刻骨铭心,让人难以忘记。随着玛拉的死,一个战时的爱情传奇便诞生了,成就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天长地久。
        电影中,无时无刻不突出罗伊和玛拉对彼此深深地爱慕和忠诚。刻画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男人,一个为爱牺牲的女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人们早已淡化了爱情浓烈的色彩,只留下些许带着保留的爱意,谁也不肯全情投入,都怕苦了自己,于是我们更加怀念《魂断蓝桥》式浓烈的爱情。这样的剧情也许很多人觉得很俗,甚至太过简单太过夸张太过唯美。但所要表达的那爱情的真谛,却像茶一样,愈品愈香。深重的爱必须同时日一同成长,历久弥新。
        是的,在经历了这些悲欢离合之后,只有你是如此的难以忘记,浮浮沉沉的在我心里......

    没有几个人能经的起长久的等待的考验,在经济学里等待的同时,我们要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这符合社会法则,我们都是经济的个体。 

    mara大约也活得分裂。或者说,是活得太不审慎了。先是冲动地得罪了团长,被开除了,生活 失去经济来源。再是维持尊严,拒绝让情人知道自己的现状(然而这样做更让我觉着她的确是忠厚得要命)。得知情人死讯,行为完全失控,得罪了情人的母亲(然而这有又一次说明姑娘实在是真的伤心欲绝,她假如口齿清晰也许就不是那个忠厚的姑娘了)。心死了以后,迫于生计,出卖身体。姑娘睁着大眼睛一步步走向镜头凝视着虚拟的嫖客时,基本上流露出了应有的绝望感。

      没有纯洁的mara,没有她身上那种宁静的、对感情非常坚持的态度,这个故事就没那么吸引人。当电影的主旋律响起,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拥共舞的时候,感谢上帝,我特别伤感。我知道伤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知道结局,也可能因为这首友谊地久天长让我怀旧了。更大一个原因是整个抒情的氛围,和忽明忽暗的烛光似乎总在暗示观众:不定的变数很快就会到来,美好的、单纯的事物好景不长。当英国乡村里奥斯丁式的乡村舞会在银幕上再现时,是不是有种日薄西山的感觉?所有煽情的成分都有它强烈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特有的情感。比如器物,当老欧洲人看着曾经的生活场景,恬静的乡村生活以及曾经的帝国时代的辉煌景象时,那种熟悉而又悲伤的情感和怀念死去的mara并无二致啊。何况,mara这样美好的易碎的姑娘,原本应该生活在那个审慎文明的环境里。

     想到这里我明白为什么曾经的好莱坞电影温情脉脉,让我悲伤无比。而如今的好莱坞只能让我不断奸笑。这不是技术的问题,甚至也不是讲故事的问题。这最终是那个俗套的问题:感情。看到the waterloo bridge,哪怕明知道故事俗套,我们也仍然会心酸。明知道mara是个傻妞,我们也仍然怜惜她。为什么?因为一切美好的单纯的事物,或者说美好的要好的精神品质,原本就应该被尊重和呵护,偏偏我们又不得不看着这一切在环境里消失了。而因为故事里的人那么相信爱情,所以我们也跟着相信这个故事,甚至跟着相信爱情。放大了相信爱国主义也是如此。可今天的好莱坞相信什么呢?

    差点忘了,有尊严的恋爱,对爱情的尊重大概也是属于老欧洲的。至少存在于所有怀旧的情绪里。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美化回忆也是人人都有的习惯。你愿意美化,有时候说明多少还存着一点对美好的希望。虽然希望渺不可及,但有了,活着不会那么绝望吧。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肯定不会忘记男主角和女主角明亮的双眸,清澈透亮,好像一个人美好的心灵。影片对人物表情做了着重刻画,或深情,或欢喜,或憧憬,或惊恐,或忧伤,或绝望。。。。他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包括每一个眼神,都极度彰显魅力。画面唯美干净,仿佛在描绘诗般的生活。一时间竟让人忘记了战争残酷的背景。而剧情的却不留一点回旋的余地。当你期待一个美好的结局时,形势却变得严峻起来。剧情的严酷将唯美的画面撕得粉碎。这种落差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电影用唯美的爱情去揭示丑恶的战争,当你为之九曲回肠,无限感伤时,无疑一部经典已然诞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魂断蓝桥》影评摘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fqmqtx.html